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母婴育儿 > 健康育儿
母婴育儿
帖子 版主:母婴育儿版主
筛选 :
作者 查看
  • 你会给宝宝剪指甲吗?这些知识你真的了解吗?

    公司一位90后的同事产假后来上班,拍了一张自家宝贝的照片给我们看。让我们帮忙看看她家宝贝的指甲情况,为什么总往肉里长?要不要做手术?看了之后,毫不犹豫的跟她说,这是明显的嵌甲。这种现象在医学生上称为“嵌甲”,即:脚趾甲往肉里长,趾甲嵌入了甲沟,还会引起肿胀、疼痛。稍微触碰,疼痛难忍。长期不医治,就容易引起甲沟炎或其他炎症。显然,同事的宝贝也是犯了这样错,是明显的因指甲嵌入肉里引起的,并且已经发炎。轻微的嵌甲,也会引起红肿与压痛,只要将趾甲稍微留长,调整数日即可恢复正常;严重的情况下,就要到医院就医了。孩子之所以出现嵌甲现象,归根究底是父母的错。很多父母总喜欢把指甲剪成弧形,似乎把指甲剪圆整才完美。可是这样做法就大错特错了,容易使长出来的指甲嵌入肉里,形成炎症。而剪趾甲的正确形状应该是剪成长方形、留白1㎜(顶端成直线),而三角形、圆弧形都不是正确方式,指甲长度应该超过足趾的皮肤。除此之外,还有的父母怕孩子指甲里,藏污纳垢不卫生,喜欢把孩子指甲剪短短的。素不知这样反而不好,会让指甲周围的皮肤失去保护,有刺痛感。正确的做法,应该剪成与指头齐平。而当指甲里有脏东西时,不要用尖锐物体去挑,应用清水冲洗。当手指上有肉刺(俗称“倒长皮”),不要用手指去拽,而是用剪刀齐根剪掉。建议给宝宝剪指甲正确的做法和有利时机:周岁以内的宝宝,由于太小,不能很好的领会大人真正意图,建议在宝宝熟睡时剪指甲。稍微大点的宝宝,到两三岁时,可以跟她协商、寻求宝贝配合,明确告诉她剪指甲的意图和意义,并给予赞扬和鼓励。因每个宝宝生长发育情况不一,指甲生长速度也不一,剪指甲的周期就会不同。一般能看到指甲长度超过手指了,基本上也该剪了。不然很容易抓伤自己或他人,还容易藏污纳垢、不卫生。通常手指甲为一周剪一次;脚趾甲,一方面生长较慢,另方面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一个月剪一次即可。具体修剪时期,宝妈们日常应注意观察,根据宝贝指甲的实际生长情况来把握。幼儿剪指甲的一般程序和操作方法1、把宝宝放平躺在床上,或者抱在怀里背靠着自己,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好妈咪和宝贝是同方向、同角度剪比较容易,不会因剪的过深而伤害到宝宝。2、修剪过程中,最好先抓住其中一个指头剪,剪好之后放下,再剪另外的指头。避免当宝贝晃动、摇摆时,因所有指头一把抓,伤害到其他指头。3、不管大人孩子,剪完指甲后,一定要注意修圆工作。避免尖角成为抓伤自己或他人的“利器”,最好用指甲锉把尖锐的棱角,轻轻磨平。4、先剪中间再剪两边。容易达到平角状态,避免把指甲两端剪的过深过长,为嵌甲留下隐患。剪指甲这事儿虽然不及喂奶、换尿片、哄宝贝开心、带孩子玩耍那么引人注目、费心费神,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就会给宝贝身心愉悦带来困扰。最后,建议大家家中要常备杀毒棉球或消毒药膏,百密总有一疏时,万一不慎剪到宝宝指甲皮肉,要用消毒棉球或消毒药膏止血、包扎,以免引起感染、发炎。

    扮猪吃老虎

    2020-01-17

    659
  • 当代家长辅导功课,为何如此生气?

    我一直很好奇,孩子写作业或考试时错几道题,为什么多数爸爸妈妈会特别生气,有的甚至气到情绪失控、血压飙升、心梗发作?最近遇到一件小事,我忽然就明白了,问题就出在两个字——应该。“应该”是父母心中一把隐形的尺和一位好朋友聊天,两家都有上高二的孩子,自然聊到了升学。他说刚刚从亲朋好友那里为孩子搜集了很多学校信息,说给孩子听,孩子却不买账,觉得大人胡乱操心,搞得他很搓火。我就劝他:“孩子这么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咱们当爹妈的就只管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好,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他无奈地表示接受,“那就让孩子自己选,该上哪儿上哪儿吧。”这句话很有意思——该上哪儿上哪,可是上大学这件事,哪有“该上哪儿”这么一说呢,有的只是两种可能,一是孩子自己“想上哪儿”,二是孩子经过充分努力后的成绩“能上哪儿”。要是父母心里先预设了一个“该上哪儿”,最终却没上成,孩子得多沮丧,父母得多失望,而且这个可能性,比“万一”大太多。“应该”二字,是中国父母心里一把隐形的尺,你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会不自觉地用它测量孩子的一切,区分出“应该”和“不应该”。孩子达到“应该”,父母才会满意;孩子有“不应该”有的表现,父母就不免失望、恼怒,然后在家庭教育上加倍用力,以把孩子拉回到“应该”这个“正确轨道”。就比如孩子错了几道题,相当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道题应不应该错”。当然,绝大多数时候,父母判断的结果都是“这道题这么简单,你根本就不应该错,怎么竟然就错了呢?!”于是“火”腾地一下就冒出来。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不会,再简单的题,也有不会的可能性,也有脑子转不过弯儿来的时候,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前两天小儿汇报考试成绩,地理得了97分,然后很轻松地说:“哈,我出了个特别傻的错,有一道选择题,考来寒潮了人们应该做什么,我竟然选了‘打伞防冰雹’!”这——确实挺好笑,我赶紧给他做了个关于寒潮的小讲座,也趁机小小笑话他一下,“哈哈,常识丰富的小孩也有生活经验不足的时候啊!”一件小事就此掀篇,大家竟然还收获了一点餐桌闲聊的小欢喜。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把每个错题都变成玩笑,但也毫无必要把每个错题都夸大成一桩祸事,认为孩子出这样“不应该”的错,简直就影响到他的未来和一生。出错——发现出错——把错的弄对,把不会的学会,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原本就是学习的常态。接受这一点,不执着于孩子错得到底应该不应该,父母会快乐得多。各种大小“应该”,构成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该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心目中最大的“应该”,同等程度的,还包括应该学什么专业、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找什么样的伴侣等人生大事。父母心里还有无数的中等“应该”:学过的应该都会;做题应该全对;写字应该总是工整;做事应该足够专心;应该先写完作业再玩,写作业不应该磨磨蹭蹭;应该有毅力,学什么都应该坚持,不应该半途而废;应该有能抗压、抗挫折,不应该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应该听话,不应该“叛逆”;……此外,还有无数的“小应该”: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不应该老想着吃“垃圾食品”;应该早睡早起,休息日也不应该睡懒觉;应该好好刷牙,不应该胡乱刷几下了事;甚至,蹲马桶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上个厕所都慢慢吞吞……各种大大小小的“应该”,构成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而且大家也相信,如果孩子做到这些“应该”,他就会拥有一个“理想人生”。所以很多父母都把督促孩子实现这些“应该”当成家庭教育的核心工作,哪怕这个过程充满纠结、愤怒、亲子冲突。再多的“你应该”,都不如一个“我愿意”真心爸妈在我们的育儿讨论群,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咨询,我发现父母们相当多的烦恼,都来自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做到,而孩子却没有做到的事。发现任何一个“不应该”,父母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脆弱一点,而偏偏“不应该”的事却仿佛越看越多,简直让人不知从何着手,于是父母的心态,就总是在“崩了”的边缘。想要避免好心态崩在“孩子应该”,我想我们需要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父母施加给孩子的每一个“应该”,到孩子这里,都会变成“不得不”;每一个“不得不”,都不包含孩子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我愿意”,才是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也是孩子自觉、自律的来源;由别人施加再多的“你应该”,对孩子的作用,都不及一个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所以父母的工作,是激发孩子更多的“我愿意”,而不是不断给孩子各种“你应该”。再者,父母给孩子的每一个“应该”,其实都是特别高的标准,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还会不断抬高,孩子做到了一个,马上又会发现,新的、更高要求的“应该”又来了,这种状况,简直会让人绝望,一些孩子会放弃:算了吧,反正我再怎么努力,也永远做不到让父母完全满意。于是,孩子心里已经产生的“我愿意”,也会一点一点消失。这当然不是父母们想要的结果,但相当多父母,却在赶赴这个结果的路上日夜兼程——这里边,有没有你?

    拉钩为什么要上吊

    2020-01-15

    319
  • 寒假将至,不想让孩子沉迷手机?做到这些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爱玩手机而头疼。的确,孩子玩手机眼睛容易近视,容易沉迷耽误学习,还可能通过手机接触有害信息,难怪妈妈担心。不过,我们希望孩子放下手机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孩子不玩手机的时候能玩什么?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课程,有的妈妈是带着孩子来的。等课程结束,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要回家,但是妈妈在和学友们讨论问题,不停地和小女孩说等一下等一下。小女孩拉了半天没拉动,就从妈妈手里抽走手机,坐在旁边玩了起来。玩了二十多分钟,妈妈的讨论还没结束。小女孩看了妈妈一会儿,放下手机在会场内外转了一圈,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一些上课的妈妈们在讨论、聊天。小女孩转了一圈,又回到刚才的座位,继续玩手机。我看得清清楚楚,孩子一开始是在做游戏,后来实在没事干,才拿起妈妈的手机玩。实际上,低年级的孩子们,玩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手机。他们玩手机,只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其他可玩的了。想让孩子不玩手机,你得给他找点事干。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好玩得不得了。实际上比起手机,孩子更喜欢和人一起玩。尤其是六岁之前的孩子,比起手机上那些虚拟的、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喜欢现实中的互动。我们观察就会发现,两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在一起,他们基本上是不玩手机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又不想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才会玩手机。想想你们一家三口打打闹闹,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刻,这时候孩子会想玩手机吗?如果在网上搜索“孩子玩手机怎么办”,基本所有的帖子都会告诉你,要多陪伴孩子。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陪孩子就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而已,他们最喜欢的模式就是孩子玩孩子的,自己可以不被打扰地扣手机、看电视、聊天……所以,想让孩子别沉迷于手机,父母就要替代手机做孩子的玩伴。孩子玩手机问题上一个关键的词叫做“替代”。孩子总是要玩,有人一起玩就和人玩,没人了就和玩具玩、和手机玩。当手机“替代”了人和玩具,父母就会发愁,觉得孩子玩手机玩太多了、上瘾了。有智慧的父母,用别的东西替代了手机,让孩子发展出一技之长:我认识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他曾经说,手机无聊死了,有什么好玩的?那在这个孩子眼里,什么是好玩的呢?答,摄影、动漫、定格动画。这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有自己的摄影集,自己做了12秒的定格动画。在他眼里,这些东西比手机好玩得多。他的妈妈到底做了什么?就是陪伴和支持。这个孩子一开始只是喜欢漫画,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漫画书,后来喜欢摄影。孩子要拍蝙蝠侠照片,妈妈在大夏天的晚上陪儿子爬到天台,用手电给儿子照明打光一个多小时,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妈妈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玩”摄影替代了玩手机,对摄影上瘾替代了手机上瘾。某种程度上讲,上瘾是建立“舒适域”的过程。人在某一个领域时间久了,对这个领域会非常熟悉,并获取很多的成就感、价值感。你会留恋这里,不轻易放弃,这就是我所说的舒适域。孩子玩手机入迷之后,对手机里各种应用门儿清,怎么看视频,怎么打游戏通关,哪个网站游戏多……他对这些非常擅长,非常精通。拿起手机他就像一个掌控一切的将军,而放下手机他却会成为一个学习不好、没有特长的、被妈妈批评的孩子。这时候父母再说“玩手机不好”“别玩手机了”,恐怕说破了嘴皮子孩子也是不会听的。手机玩上瘾,其他的游戏就不那么好玩了。这时候放下手机,孩子就真的是不知道干啥了。所以,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就可以用别的东西替代手机,让孩子建立舒适域。虽然我们经常为孩子手机上瘾发愁,但其实大人在手机上建立了更牢固的舒适域,大人玩手机远比孩子多得多。要知道,教育并不是人类学习的第一方式,模仿才是。所以,不想让孩子手机上瘾的话,“父母不玩手机”最重要。至少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别玩。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玩手机,父母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里建立舒适域,这样就对手机不那么上心了。“陪”孩子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前文说的,孩子没什么可玩的时候陪孩子玩,二是,孩子自己能玩得开心的时候不打扰。这和前一条一样重要。你可以加入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规则,以孩子为主导。6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太喜欢父母事事在自己身边。培养兴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报各种班,而是给孩子机会接触这些东西,然后不打扰,一切让孩子主动。只要他提出,你就不用担心他会手机上瘾了,因为他会在别的东西上建立舒适域。如果孩子不玩手机也能开心,我们就不必管手机的事儿了。

    ailsa

    2020-01-14

    509
  • 孩子3岁别再喂饭了!让孩子独立进食很重要,注意这3大危害!

    相信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最为头疼的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特别是让孩子吃饭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会又蹦又跳,不愿意安安静静的坐在餐桌旁。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虑到自家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多宝妈就会选择喂饭的方式。如果是家里面的老人照顾孩子,这种喂饭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长时间被喂饭的孩子他们自己吃东西比较困难。相比于其他同龄人,手部协调能力也较差。前段时间去闺蜜家玩,她家孩子今年三岁左右了。后来我们一起吃饭,却发现孩子还是对妈妈说"我要吃这个,吃那个!"本以为孩子能够自主进食,却发现闺蜜还是拿了一个小碗坐在孩子身旁,给他一口一口的喂。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有些时候还不太安宁,就在餐桌旁边跑来跑去。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她还是表现出来极其耐心状态:快过来,妞妞!就吃这一口,妈妈再给你喂一口,你吃完到时候给你买巧克力吃!能不能不要跑了?吃饭怎么这么不安逸呢?后来在又训斥又诱惑的情形之下,孩子吃完了一碗米饭。闺蜜最后还向我吐槽说:"这孩子从小就这样。基本上吃饭的时候绝对不会让我们安宁,又害怕到时候吃不饱营养不足伤害身体,所以就这样给他喂饭一喂就是两三年,真的让人头大。"喂饭成普遍状态,对于孩子的伤害,父母又了解多少?确实相信很多宝妈都存在这样的困扰,最后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选择喂饭的方式。可是经过相关医生的研究表示:那些被喂饭的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忽视。1、影响肠胃健康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喂饭的过程之中,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已经将食物解决完全咽下去,甚至会为了让孩子多吃一些,在孩子还没有咀嚼完就直接继续喂。长时间如此,孩子处于不断进食的过程,难道他们的肠胃不会受损吗?特别是孩子本身的肠胃就比较脆弱,只会让孩子肠胃负担加重。2、协调能力差在自己主动进食的过程,孩子手和嘴以及大脑都需要不断进行协调。而对于那些常常被父母喂饭的孩子,他们只需要张嘴就可以。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孩子平时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特别是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会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或许慢慢长大之后,这些问题还是不能改正,就会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嘲讽,影响孩子发展。3、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喂饭,孩子也不可能安安静静的坐在一旁。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喂饭时,都是一边追、一边吵、一边哄。试想一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又同时看电视,这难道不是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吗?

    Anne

    2020-01-13

    709
  • “学霸”父亲的“育儿经”

    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复旦才女武亦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家长罗山就是一名学霸。他1984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系本科就读,23岁通过李政道主持的考试赴美攻读博士,31岁从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后出站,成为华尔街的一名投资人。如今,他是广州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而罗山的女儿罗绎微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高中毕业后,她先后收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录取通知。最终,她选择了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本科,如今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昨天,罗山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他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两种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教育孩子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持证上岗。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是靠常识和习惯来教育孩子。”女儿从数学专业转到濒危语言学他也没劝阻罗山在投资界很有名气。他一直保持个人所负责项目零亏损的纪录,并多次荣获各类投资奖项。罗山的女儿罗绎微1995年出生,如今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的是计算语言学。回想起女儿从高中到博士的整个过程,罗山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处于“甩手掌柜”的角色,并没有为女儿操多少心。“包括她SAT考试、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学校的申请和答辩,都是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操作的,我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见解,除非她向我求助。”罗山说,女儿一开始选的是纯粹数学专业,因为她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但他对女儿的这个选择比较担心,怕以后不好找工作,他建议女儿可以选和数学有关的统计、经济、金融等更实用的专业,但女儿坚持要读纯粹数学。一个学期后,女儿告诉他,要换成濒危语言学。“我问,学这玩意有什么用啊, 她说没用,纯粹是喜欢。”罗山尽管心里有些犯嘀咕,但他知道女儿的性格,而且女儿在语言上的确很有天赋,也就没有反对。又过了一学期,女儿告诉罗山,想学计算语言学,女儿说,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机器翻译、人机交互、语义识别。他才明白,这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一部分,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分析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让机器来理解人的语言。罗山直到现在都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干预女儿的选择。“如果按照我的意志,让她学了统计学什么的,她现在的人生很可能不一样。”罗山说,现代社会发展太快,知识结构更新迭代太快,上一代人的经验、知识,可能完全跟不上形势,我们很难有能力给子女们一个很有前瞻性的指导,所以,做家长的不能过度自信。“家长不要轻易替孩子做决定。我不应该拿着我们的认知去给他们提供一些所谓的指导,很可能我们的指导是错的。”罗山说,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他最注重培养的是女儿的两种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这是孩子要成才必须具备的。女儿从出生起就和父母分床睡如何才能让孩子具有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罗山表示说,一定要培养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安全感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又是自主意识的基础。“3岁之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陪伴、多交流、多拥抱,培养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建立健全的心理人格。”罗山说。3岁的时候,女儿从国内去美国,刚到幼儿园,一个陌生的环境,也没有朋友,语言也不熟悉,在幼儿园没什么朋友。罗山就把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单独请到家里来玩,可以一对一和小朋友沟通交流,这种互动就容易了。在私下熟了,回到学校,女儿慢慢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越来越有安全感。在培养自信心方面,罗山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觉得“我能行”。罗山回忆说,在女儿两岁左右的时候,很喜欢玩那种在书中找玩具的游戏。一本书的图画里面,藏着很多玩具,球、花、玩具熊之类的,要很用心才能找出来。“如果大人帮多了,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情绪,甚至觉得自己不行。我会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找’,有意无意地把手放到那个东西附近,引起孩子的注意,孩子就会高兴地说,‘我找到了!’就会形成一个正面的反馈。”在罗山看来,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帮助到孩子成长,才是高明的。罗山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罗绎微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和父母分床睡。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事,罗山都放手让孩子去做,当孩子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罗山也不会简单要求孩子让着别人,哪怕是比她小的孩子,而是鼓励她保护自己的权利,也教育孩子不要侵犯别人。“在国内,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并非哥哥姐姐就得让着弟弟妹妹。所有想玩的人都得排队,除非跟哥哥姐姐协商,哥哥姐姐愿意让弟妹玩。”女儿10岁之后就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越早越好。”罗山说。在女儿10岁之前,在教育孩子方面,他花了很多精力,10岁之后,基本上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由于妻子身体不好,女儿从七八岁开始就能独立做自己的事情,洗衣、做饭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在罗绎微13岁、上初三那一年,她的妈妈去世了,罗山在香港工作,她和外婆生活在美国,外婆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更多时候,是她在照顾外婆。每天早上6时起床,然后将一天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修理草坪,房子维修,都是她打电话联系处理。当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认为,他应该把女儿从美国接到香港,但女儿告诉他,愿意留在美国。罗山权衡了很久,最终决定让她留在美国继续读书。女儿从小就学3门外语罗绎微从小就表现出一定的语言和文艺天赋,从4岁开始,罗山就请人教女儿弹钢琴、画画,大提琴、法国号,垒球,游泳,滑冰,从5岁开始,除了英语之外,女儿开始学习法语、俄语、拉丁语。有一个学期,她甚至还学了广东话。 “我当时觉得她做一个作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家在美国挺有地位,收入也不差。”罗山笑着说。罗山表示,很多中国家长从媒体的报道中感觉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玩,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初中开始,美国的功课就开始从易到难。罗山认为,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天分所在很重要。

    想想啊

    2020-01-10

    614
  • 你家孩子爱咬人吗?这里告诉你原因

    晚,阿美让老公陪儿子轩轩在客厅玩一会儿,自己到阳台收衣服。不一会儿,阿美听到了老公“啊”的一声尖叫,抱着衣服慌忙跑进客厅,想看看出什么事了。原来,两人原本玩得好好的,轩轩冷不丁抓起爸爸的手,猛地咬了一口。阿美哭笑不得,忙帮老公上了点药。不过,阿美注意到,八个月大的轩轩,最近好像特别爱“咬”,不管是什么东西,抓住就咬,还特别喜欢咬人…孩子爱咬人,不是阿美一个人的困惑,许多带孩子的家庭都要经历这么一个“特殊时期”,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著作《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中有言:“儿童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学解释”,关于孩子咬人的事,也有它的心理学依据。依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一岁内的婴儿正处于“口欲期”,这意味着他们通过像吸吮、吃喝、啃咬等口部动作来完成自己的各种欲望。这个时候的孩子,用口来认知世界和满足自我,所以像轩轩那样,有啥咬啥,甚至咬人,都是正常的现象,宝妈不必担心。另外,宝宝通常在六个月左右开始长牙,这个过程,牙龈上的神经末梢会受到刺激,出现牙龈红肿、发痒的情况,这时候宝宝也可能通过啃咬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对于“口欲期”或长牙期的孩子,不需要刻意去矫正孩子的啃咬行为,反而要让他们提供啃咬的方便。如果在一岁半以前,孩子的咬食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使“口欲期”延长,让孩子更爱乱咬,这也是心理学领域中提到的“过度补偿”现象。所以在此期间,家长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提供磨牙饼干、咬咬乐等磨牙食品和玩具,供孩子咬食。当然,给孩子买咬咬玩具时,要注意选用安全无毒的,还要经常清洗消毒,确保卫生。“口欲期”和长牙并不是孩子爱咬人的唯一解释,也不是过了一岁,孩子就不爱咬人了。在心理学上,还有“物权敏感期”这样的概念存在。所谓的“物权敏感期”,是指孩子在两岁左右,会对物品的占有特别敏感,比如会觉得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动不得,但是这时候的孩子又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在“物权”受侵犯的情急之下,“咬人”就成了最直接的抗议方式。当然,也有些孩子爱咬人的习惯,只处于一种纯粹的模仿。大人逗孩子或者表示亲昵,有时候会象征性地咬咬孩子的小手或脚丫,这可能也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只不过,孩子下嘴,可能就没了轻重。以上两种情况下,咬人就不值得鼓励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咬人是会痛得,不能随便模仿。在孩子愤怒或恐惧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安抚和疏导,让孩子明白咬人不是唯一的抵抗方式,也可以大声说不,或者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家长也应当及时地传授交际的技巧,避免让孩子用咬人这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群美育儿,让我们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长大。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想想啊

    2020-01-10

    502
  • 婴儿背带或腰凳有必要买吗?是有必要的

    婴儿背带的使用注意事项1、在宝宝还未满4个月,脊椎还没发育完善、头颈肩部力量很弱。过早的让宝宝上半身直立,对于脊椎发育不好,所以建议家长在宝宝4月龄之后再使用。2、英国儿童事故预防组织认为在使用婴儿背带时,应该确保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来使用。对于出生低体重或有呼吸问题的早产儿,在使用婴儿背带前先咨询医生。3、婴儿背带可以有力的支撑,也就意味着可以使宝宝呼吸道保持顺畅、并且能防止婴儿身体过度卷曲而导致呼吸不畅。4、在选择背带时,如果宝宝被背带支撑起来的姿势,自然舒适,那么这种背带时可以选择的。背带的选择1、能裹紧宝宝2、能清楚的看到宝宝3、可以使宝宝下巴远离胸腔4、宝宝背部能支撑起来腰凳的使用注意事项6个月内的宝宝骨骼较软,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不足以支撑身体重量,长时间坐在腰凳上,脊柱会出现不正常弯曲,容易导致畸形和损伤。所以,家长选择腰凳时要从安全和健康角度出发。1、建议是等宝宝坐稳之后,再使用腰凳,并且最好选择带有背带的腰凳,能够分担一些宝宝的体重压力。2、背带的设计要符合宝宝脊椎的生理弯曲,不要追求过度板直的效果。3、使用腰凳时,绑紧在家长腰部,绑好后的腰凳座位,最好可以能向靠近家长肚子的地方倾斜,这样宝宝才能贴着家长的身体,这样能保证宝宝的安全以及舒适性。4、不建议宝宝长时间坐在腰凳上,大概3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应该让宝宝自己活动一下。所以如果是外出游玩,建议是选择腰凳和婴儿车的方式。

    媳妇比老婆来的好听

    2020-01-09

    763
  • 儿科医生:娃的病多是吃出来的,不想孩子生病得注意这些细节

    这几天邻居家的图图生病了,孩子难受的同时,图图妈也是十分的懊恼和自责。因为小家伙生病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之前还只是拉肚子,这后来又开始发烧了,弄得家里人都是疲惫不安。而对于图图生病的原因,医生给出的结果居然是,家里人给图图吃太多食物,才导致的孩子脾胃受损,进而引起了身体一系列的反常反应。现在各家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家里的孩子基本上也是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大人们更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而让孩子们吃一些营养丰盛的食物。可是,孩子们的脾胃其实并没有发育良好,脾胃的运化作用也还是处于很基础的水平,过剩食物,非但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好的营养,反而会给他们的脾胃造成很大的负担,形成积食,影响正常的脾胃消化工作。儿科医生也表示,孩子们的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吃的太多才出现的。同时,他们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脾胃的养护,除了日常的食疗以外,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及时发现,可以从孩子身体的一些方面来判断孩子有没有出现脾胃方面的疾病,那样才能更好的预防。看孩子的舌苔变化:宝妈们带孩子看病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医生会让孩子伸出舌头以便观察。而医生们要观察的,就是孩子舌背上的那一层薄且白,还有湿润感的苔状物。正常的舌头给人的表象,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也就是说,舌头的颜色是淡红的,舌质滋润,舌头大小合适,灵活且柔软,而舌苔也是均匀的,薄白润泽的。如果孩子的舌苔突然变得一块白一块红,也变的很有厚重感,甚至颜色变成黄色等,这就说明孩子的脾胃可能出现了问题。看孩子的鼻梁变化:鼻梁,也被称为“山根”,就是两眼之间的,鼻子的起点位置,俗语就有“山根青,不是脾虚就是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观点,一些老人看到那些鼻梁青的孩子,就会认定他们是“闹娘的娃”,毕竟不管是脾虚或是受到惊吓,孩子总归是难受,这自然就会闹得妈妈们很是担心。虽然,不能一味地认定鼻梁青的孩子就是爱闹人的孩子,但是鼻梁青却是就是代表的孩子有出现积食的可能。因为孩子的鼻梁处是有几根表浅静脉的,当孩子的出现积食情况,脾胃运化不良,或者是受到惊吓时,血管会出现挛缩,静脉回流就会受影响,而孩子鼻梁处的皮肤又是特别娇嫩的,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局部是暗青色的浅静脉区。如果孩子鼻梁有青筋突然出现,那宝妈就要注意对孩子的喂食情况,以免孩子出现积食。看孩子的下眼皮变化:如果孩子的眼睛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却突然出现肿胀、发青的情况,这也是很值得宝妈们特别注意的情况。中医有句话,说是“脾虚眼袋大”,孩子脾虚就会使得眼睑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久而久之,也就会变得有些下垂。而且,脾主要是为了运化体内的水湿,如果脾脏虚弱,运化无力,那孩子体内的时期就会留在体内,而眼部皮肤又是最薄弱的部位,那些湿气就会容易堆积在眼部,使得下眼睑充水而浮肿,形成眼袋。另外,孩子食欲明显出现下降的特点,有很严重的口气,出现很明显的腹胀表现,孩子的大便情况,也有别与正常的大便形态和颜色。这些情况都能成为宝妈们判断孩子有没有出现脾胃方面疾病的参考依据。其实,只要孩子平时的一日三餐能获得充分的营养补充,宝妈们是没必要非要给孩子添加额外的营养的食物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宝妈们在日常,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情况和加餐比例,那样才能不让孩子因为吃的多而影响身体健康。

    单身挺住

    2020-01-08

    504
  • 宝宝攒肚是什么?攒肚与便秘的区别是什么?

    攒肚是生理现象,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但便秘是疾病问题,是不正常的,需要治疗。攒肚发生的机制1、攒肚多发生于6月龄内以内的宝宝,也有一部分宝宝会延长到8-9月龄,但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2、这个月龄的宝宝主要以奶为主,奶液相对好吸收,当食物被肠道尽可能的吸收,所以就导致了食物残渣变少了,排便的时间间隔就会延长。大部分宝宝会出现好几天不排便的现象,攒肚可能有一周左右不排便,最长的见过20多天才开始排便的,只要孩子吃的好、玩的好、长的好,家长就不用过于紧张。护理要点1、家长平时可以多摸摸摸宝宝肚子,如果是软软的,平时吃喝玩都也不受影响,那么家长耐心等待宝宝下次排便即可,一般正常宝宝的排便为金黄色的稀糊状或者膏状便,只要每次排便都是这样的,那就是正常的,家长就不用担心。2、另外,好多家长发现宝宝不排便后,就会很着急,就出现了很多助排便的现象,比如用开塞露、肥皂水、甚至还有的会给宝宝灌肠,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生理性的攒肚,是不建议给宝宝随意用开塞露或者其他润肠类的物质,容易导致宝宝排便习惯的改变,会导致出现依赖的现象,而且宝宝目前是正常的攒肚现象,所以不建议用。3、平时家长可以把手掌搓热,顺时针给宝宝揉揉肚子、多趴一趴、增加活动量,都有助于宝宝排便。便秘是疾病问题判断的要点是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干结,干如羊粪球状,孩子排便非常困难可伴有哭闹,大便表面可能带有血丝。治疗办法短期内可以使用乳果糖改善,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还是需要饮食方面的改善,便秘简单来说是肠道内缺乏纤维素,所以日常多增加含有纤维素的食物,比如西梅泥、红心火龙果、绿叶菜等的摄入。平时也要注意绿叶菜的烹调方式,不要煮太久会损伤掉纤维,一般热水焯烫几分钟就可以了。

    我是你得不到的爸爸!

    2020-01-07

    288
  • 家长们注意了!孩子天天用的这些东西可能比马桶盖还脏!

    很多家长想不通,为什么孩子老是生病。明明平时很留意家里清洁和孩子的饮食卫生,但孩子还是会隔三差五的感冒、拉肚子!一般情况下,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光明正大”地藏在孩子身边,如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玩具上的细菌。如果孩子有吃手、咬东西的习惯,随着孩子的咀嚼、把玩,细菌就会进入他的身体,引起各种疾病。下面我们说一下那些宝宝常接触的,又容易忽略清洁的日常用品。水 杯家长平时带孩子外出,很多人都会给孩子带个塑料杯,看起来环保又健康。一家权威健身网站对这种塑料杯进行实验,包括按压出水式、吸管式、滑动出水式、以及最为常见的旋动瓶盖。顶部滑动出水的塑料杯含细菌最多,平均每平方厘米覆盖细菌93万CFU(菌落形成单位)。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球最多,而这类细菌容易造成皮肤感染、肺炎以及败血症等。按压出水的塑料瓶覆盖细菌数量居第二位,平均每平方厘米有细菌16.2万CFU。旋转瓶盖的塑料瓶排第三,平均每平方厘米发现细菌16万CFU。值得一提的是, 吸管式设计的瓶子,平均每平方厘米只有细菌25.4CFU。很多人肯定对这个数据没概念,那换个例子来说。狗粮盆平均每平方厘米有4.7万个细菌;厨房水槽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3191个细菌;马桶上每平方厘米约有827个细菌。这么一看,如果我们的塑料杯不经常清洗,用起来简直比舔马桶盖还脏……如果家长在给孩子用塑料杯的话,别偷懒,每次使用后彻底清洗一下,大约3~6个月更换一个。口 水 巾有数据调查表明,一条新毛巾在使用3个月后细菌会增加100倍以上,半年后就可能比厕所还要脏。而口水巾比这个更严重,沾着口水和各种混合残留的奶水辅食,一边系在宝宝脖子上,一边霉菌就在疯狂生长。建议宝妈给宝宝用的时候,最好准备2~3条口水巾给宝宝换洗,并用宝宝专用洗衣液进行清洗、晾晒。牙 胶宝宝进入长牙期,一个牙胶就能缓解出牙疼痛和难受。但也因为宝宝经常咬,牙胶粘上了宝宝口中的奶液、食物、唾液,以及空气中的灰尘等,容易滋生霉菌。一位宝妈发现自己女儿的长颈鹿牙胶散发出一股怪味,把牙胶切开了。不切不要紧,一切开里面到处都是令人恶心的黑色霉菌。谁能想到表面上看着干净可爱的东西,里面竟然是这么恶心,而孩子还一天天在嘴里反复咬,口水不停滋长霉菌、霉菌又不断进入肚子里……这位宝妈估计自家孩子牙胶的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就把照片晒到了网上。果然很多宝妈回应,自己天天清洁牙胶,但还是在牙胶里发现了污垢。所以,家长在购买牙胶时,尽量选择透明材质,平时多清洗晾晒,大约3~6个月更换一个。咬 咬 乐咬咬乐的独特设计,可以让水果变成小块和汁水供孩子锻炼咀嚼能力。但它经常接触孩子的口水,也很容易滋长细菌。先不说有小孔的网兜部分,里面粘的果肉多难洗,光是塑料部分的连接处,清洗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如果家长没耐心只是用清水冲洗一下,那孩子妥妥的吃进去了无数霉菌。其实不建议给孩子买咬咬乐,如果家里有,在给孩子使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清洗,大约3~6个月更换一个。洗 澡 玩 具家长本意是想着孩子洗澡时,给里面放个玩具更好玩些。但洗澡玩具如果只是每次放洗澡水里,不做其他清洗,也是藏污纳垢的聚集地。洗澡鸭这样洗到底脏不脏?记者从三个住户家里取来3只不同大小的洗澡鸭,进行现场实验。结果发现,剪开小号洗澡鸭,倒出里面的积水,里面存留有少量黄黑色的积水,但内壁相对干净。剪开大号洗澡鸭,里面积水很多不说,还都是些浑浊、黄黑色、有絮状沉淀物、散发恶臭的水,而这只洗澡鸭仅仅使用了7个月!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积水中含有多种致病菌。其中最可怕的几种包括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这些病菌通常会在医院感染到。另外,相关人员对洗澡鸭还进行了“切片”研究,发现就算把里面的水挤得再干净,内部也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孩子和这样的洗澡鸭一起洗澡,那简直就是“与细菌共浴”。所以,洗澡玩具能少用就少用。使用完要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每星期都要用清洗剂洗一下,建议使用半年左右更换。随着经济的发展,宝宝用品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但家长在购买时,一定要多加甄别。尽量选择材质透明、结构简单、易拆分的产品,有封闭死角的就不考虑了。买回来给宝宝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清洁,还要定期更换,这样才能把宝宝天天吃霉菌的几率降到最低。总之,家长多用心,孩子成长的就有多安心。

    阳光

    2020-01-06

    1558
  • 什么时间段接种疫苗好?一起来看看

      现在接种疫苗来得及吗?什么时间段接种疫苗好?  其实,本身不同地区流感流行时间都不太一样。比如:在北京和青海等北方地区,流感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而上海地区的流感流行则呈现 1~2 月和 7~8 月的双高峰周期的模式。  接种疫苗,一般 2~4 周就会起效,保护效果能持续 6~8 个月,然后才开始衰减。现在打,还能春季流感高峰来之前产生保护效力。  退一万步讲,就算接种疫苗后还是得了流感,疫苗也依然有保护效力:打过流感疫苗的孩子得流感后,发烧到 38 ℃以上的可能性会更小(很多流感宝宝可是会高烧到 39 ℃~40 ℃的)!  我们国家疾控中心19年10 月最新印发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 2019-2020 )》里也明确说了:  最好在 10 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 10 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  所以,还没打疫苗的,赶紧到社区医院预约安排哈  

    No!

    2020-01-05

    521
  • 你懂得让孩子学理财观吗?与孩子聊金钱观需要技巧,孩子受益终生

    一位家庭条件中等偏下家长提出一个关于给孩子树立金钱观问题:“现在的孩子教育太累心了,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是担心直接告诉孩子家里穷,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跟孩子说家里条件好,但是家里又满足不了这个假象。怎么跟孩子说更好?”现在很多家庭的家境都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满足孩子小时候的一般需求。虽然各家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但物价却长得更快。一些家庭不足以满足孩子除教育外的很多额外需求,既希望孩子可以理解家庭困境,有不希望孩子心理因此产生落差感,影响孩子以后的观念和眼界。一个男孩子破坏玻璃,因认为家里无能力赔偿自杀这是一个在孩子金钱观上教育错误的例子,结果却是惨痛的代价。某地一9岁的男孩,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玩闹时不小心砸碎了教室的一面玻璃。其实这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孩子不是故意的,事情的决绝方式就是让学生对损坏进行赔偿就可以了。于是这个男孩白老师叫到办公室被告知,需要告诉家长对破坏的玻璃进行赔偿。但是男孩的家庭条件比较穷,平时父母的教育也是非常严厉,且节俭的。得知要告诉自己严厉的家长自己作的错事,还要让家长出钱赔偿,在这样的焦虑中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走出,承担不了事情的结果,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选择了自杀来自我解脱。一个玻璃窗的钱和一个孩子的生命相比哪个更重?可就是孩子家长“一丝不苟”的教育方式和在给孩子灌输家庭情况的时候可以强调家里的“贫穷”,是孩子误认为“钱”是家里最重要的东西,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这时一种错误的金钱观教育,让孩子在判定事物的价值的时候出现错误认知。比如现在时下比较流行的大学生“裸”贷,通过网络用自己的裸照来换取贷款。却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也是进入半个社会,在生活用品上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奢侈品大牌子。但一些家庭条件有限,或家里严重控制零花钱的学生,会因为被物欲掌控,失去理智。落入网络“裸”贷的黑洞中。如何正确的与孩子谈家里的经济情况(金钱观)1、实话实说家里的经济情况如何,没有隐瞒孩子的必要,因为你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比起孩子在从小在钱里长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在爱里长大,尽量避免以消极的态度告诉孩子家里的穷,而是以一种正能量的方式告诉孩子。如:“家里没有钱,父母没本事,你跟别人不一样,别总是要这要那。”“家里目前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是爸爸妈妈爱你,正在为了你而努力,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2、钱不是最重要的家里没有宽裕的钱是事实,想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没有钱是寸步难行,但钱却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世界。一些家庭在教给孩子物质匮乏的同时,也将精神世界的匮乏给了孩子。就像上述男孩因为打碎玻璃,认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层次上都无法赔偿,于是选择自杀来逃避。3、教给孩子正确的挣钱方式《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谚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就是教给孩子如何才是正确挣取钱财的方式,得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影响你最终选择哪一种的,是你自身的道德观念和做人原则决定的。错误的方式害人害己,用长远的眼光,不要做可能会葬送自己人生和生命的事情。

    Boy

    2020-01-03

    598
  • 孩子发育不良,别顾着指责孩子,可能是父母这3点没做到位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吃饭问题绝对是一件最头痛的事,每次因为孩子吃饭都会憋了一肚子火,尤其在带孩子体检后发现有的项目不达标,这时候医生会告诉孩子发育不良,往往让父母更加头疼。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发育不良原因有很多,不能全都归咎到孩子身上,尤其在下面几点父母要首先反思。1、没有让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可能不少父母对孩子吃饭问题都相当关注,但是未将好的饮食习惯看作重点,每天担心孩子吃不饱,因此只要有时间就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零食或者饮料,否则担心孩子会挨饿。其实这种饮食习惯是非常不好的,往往会让孩子口味变得非常刁钻,无法养成好的饮食习惯,长期下去很容易导致发育不良。2、过于关注孩子吃饭问题孩子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吃好饭,将对孩子正常发育带来极大不利,因此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吃饭相当重视,甚至一说到孩子吃饭这件事都会非常紧张。殊不知,如果对孩子吃饭问题过于重视,关注度过高,往往会对孩子注意力带来很大影响。举例来说,如果到了饭点不停的催促孩子,让孩子赶紧吃,孩子往往会狼吞虎咽,甚至没吃多少就吃饱了。这样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心理压力更加严重,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出现厌食,对正常发育带来很大不利。3、很少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还有的孩子之所以发育不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运动锻炼。孩子吃过饭之后就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很少参与户外活动,这时候饭菜无法得到,顺利消化因此孩子很少感觉到饥饿,长时间下去对肠胃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在孩子吃过饭之后,父母能够带着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可有助于孩子肠胃的及时消化,这样孩子也会按时按点的吃饭,不至于让父母不停的催促。小结:现实中不少孩子发育不良,其实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上面这三点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果有的话不妨积极改正。

    Boy

    2020-01-03

    456
  • 从小留守在家的孩子,成年后面对的心理障碍难题,太真实

    最近闺蜜面临一件烦心事,特意来问我怎么办。原来她生下双胞胎儿子之后,公婆建议放老家一个他们养,另一个她自己带在身旁,这样双方都不会那么累。公婆还建议,老家那个可以等上中学了再来城市和爸妈团聚,这样可省下不少开支,毕竟教育是一项大支出。闺蜜心里很纠结,问我该怎么办。其实,每次带娃回老家,都会看到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读书、上学,他们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过年过节才会回来一趟。而老家人早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但是我想跟闺蜜说,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跟你疏远,最好还是将孩子带在身边。从小没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面临很多心理难关,有太多真实的例子了。有个朋友说自己是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等自己小学四五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即便随后跟父母生活到成年,心里跟自己的爹妈也一直有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毕业后拿到了第一笔工资,心里马上想到要给爷爷奶奶买些礼物捎回去,过年过节宁愿回老家陪爷爷奶奶,也不愿意在城市自己的“家”里待着。爷爷去世的时候,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心想,“我只剩奶奶一个亲人了”。也正是这样的想法才让他发觉,在自己心里,居然没有爸妈的位置。不只是朋友一个人,很多从小没跟父母住一起的孩子,长大后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疏离感。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孩子对亲人的依恋关系形成于六岁前,三岁之前更关键。这期间主要监护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会让孩子对他形成强烈的依恋感,也就是说,这段时期内,谁给予他的关心和陪伴最多,他就跟谁最亲。因此,如果爸妈因为工作忙没办法兼顾孩子,至少也要在孩子六岁时,也就是上小学前再接回去。不然亲子关系很难再修复。初中时班上有个同学,为人特别亲和,做什么事都能替别人考虑得很周到。别人不管求他什么,基本上没有不答应的。更为离谱的是,即便是班上一个没怎么跟他说过话的同学向他借钱,他也满口答应,之后再向别人借钱给那个同学。从小没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面临很多心理难关,太真实我当时很不解,现在想来,他这就是典型的老好人做派了。又想起他曾经跟我说过,自己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初中才跟着父母来这边上学,父母不喜欢他,只喜欢从小养在身边的弟弟。小时候没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会很欠缺。从而变得不自信。因为不自信,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觉得自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别人“有用”上。于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拒绝,怕别人因此不喜欢自己,从而处处勉强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别人。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看法中。

    拉钩为什么要上吊

    2020-01-02

    582
  • 冬季传染病高发期,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这几点

    “孩子发烧咳嗽好几天不见好,真让人着急!”“又吐又拉什么都不想吃,小脸蛋都瘦了。”“幼儿园好多小朋友生病,班级都停课了。”近日,天气寒冷,空气干燥,一些传染病也开始肆虐,不少冬季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幼儿由于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孩子生病,不仅自身受罪,父母也操碎了心,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冬季传染病,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呢?几种常见的冬季传染病1.流 感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患儿感染后会因年龄的差别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症:低龄患儿常会出现严重的支气管炎、喉炎、气管炎伴痰液,情况严重的还会有难以呼吸的状况;大龄患儿流感发病时多有四肢酸痛、头昏、嗓子疼、无力、咳嗽的症状,常伴有高烧现象。预防措施流感疫苗接种。让孩子接种小儿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室内环境的消毒。室内空气流动缓慢,大量流感病毒积存在室内,定期消毒可以及时杀灭病毒,消除孩子患病隐患。适量、适时地增加室外运动。早晚温差大,家长需根据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2.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及学龄儿童,常在幼儿园、学校等地呈现高发。其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病程为2-3天,患病后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和水样腹泻,可伴有发烧、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有发病可能,高发季节横跨秋冬春季(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目前已进入高发期。预防措施注意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生活用品的消毒。食用海鲜等食物,要加热熟透;不吃生瓜果,不喝生水;多吃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天气不好时可适时进行室内锻炼,天气好时则可加强户外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抵抗力。注意事项:诺如病毒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当孩子患病后发生轻度脱水时,口服补水溶液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孩子严重脱水,请家长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输液治疗。诺如病毒患儿呕吐物有传染性。请提醒孩子,如果班级有同学呕吐,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减少感染诺如病毒的可能。3.轮状病毒肠炎(秋季腹泻)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无腥臭味,每天10次左右,一般会持续3-9天不等,前3天症状最严重。每年9月到次年4月是高发期,做好预防极为重要!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叮嘱孩子餐前便后洗手。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护理孩子的人更要注意自身的卫生。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注意事项: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没有特效药,更不能滥用抗生素。发现感染应隔离观察和治疗,不要让其他孩子接触患儿,以免传染。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多易中招。夏、秋、冬换季期,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孩子很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其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预防措施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最严重病毒,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免疫持久性约为两年。所以,建议6月龄-5岁的孩子尽早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预防手足口病,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减少孩子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身处游乐园、室外广场、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很容易被传染肠道病毒。孩子中招如何治疗?如果孩子已经被感染了传染病,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避免家庭内部的交叉感染,还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病情,让孩子少受罪。1. 消毒和隔离孩子的房间要早晚通风,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床单等要进行煮沸或日光照射消毒;上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暂时休假,防止与其他孩子交叉感染。(注:患儿若为轻症病例,可在家中隔离;若为重症病例,则需要入院治疗。)2. 饮食营养对于伴有发热的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口服药物降温,应注意多观察体温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及脱水。饮食上,应给孩子吃容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孩子吃口味过重的食物。3. 患儿护理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不同表现,要注意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诺如病毒患儿应居家或在医院隔离治疗,注意患儿用品的消毒。患儿需要单独的饮食、生活用品,处理患儿及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及时洗手,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孩子脱水。手足口病皮肤会有丘疹和疱疹,要注意避免孩子抓挠,同时保持皮肤局部的卫生。腹泻是儿童的常见疾病,几乎每个妈妈都被宝宝腹泻困扰过,那么应该如何护理腹泻的孩子呢?1.腹泻的种类有哪些?2.腹泻的原因有哪些?3.如何做好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的护理?4.如何做好腹泻期间的家庭护理?4. 及时就诊除了上述这三点,家长还需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的轻重。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吃饭睡觉等状态变差,或是孩子的症状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知我莫过你

    2019-12-30

    5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