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母婴育儿 > 幼教论坛
母婴育儿
帖子 版主:母婴育儿版主
筛选 :
作者 查看
  • 宝宝三岁多了。整天自言自语,乱说一通怎么办?

    宝宝三岁多了。整天自言自语,乱说一通怎么办?孩子可能是在”“假想朋友“。假想朋友是很常见的发育问题早在 1918 年,就有学者指出,幼儿产生假想朋友的概率约为 8% 。近年来,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发现 42.7% 的学龄前儿童有假想朋友。多存在于2~6岁的孩子。“假想朋友” 对宝宝认知、情感发育是非常有利的1、让孩子适应角色转换当宝宝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孩子往往充当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角色来照顾他的”朋友“。这为以后孩子适应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学会分享。2、给予孩子陪伴拥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照顾不到的时候,会有假想朋友陪伴他,跟他玩,给予他安慰。3、促进认知的发展孩子会给假想的朋友起各种各样的名字,形象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疑不是一种挑战。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1、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当孩子提出有假想朋友的时候,不要打破他的想象,也许在成人看来是荒谬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个人就是他“真实存在”的朋友。家长就保持“看破不说破”的原则就好。2、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乖“等,这样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坏孩子“。家长应在现实中给予宝宝肯定,让孩子认为假想朋友的存在是正常的。3、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多给予孩子关注,透过孩子与假想朋友的互动,反思自己的教育。多给予孩子陪伴,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尽早远离假想朋友。如果宝宝出现以下的情况,家长要着手干预1、如果孩子试图用假想朋友来掩饰自己犯的错误时,此时,爸爸妈妈就要告诉他,说谎是不对的,你将真相告诉给爸爸妈妈,我们是不会生气的,我们依旧是爱你的。”2、孩子的假想朋友开始挤占真实朋友游戏之间的时间。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观察询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不愿意与真实朋友玩耍,是受到欺负了还是出现自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孩子过分依赖“假想朋友”。如果孩子遇到事情,不愿跟爸爸妈妈沟通,家长就要开始反思,是不是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

    Eat

    2019-10-15

    559
  • 如何正确有效地陪伴宝宝呢?

    1、和宝宝说话、讲故事、唱歌等妈妈常和宝宝讲话,有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能对声音做出反应了,给宝宝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对宝宝的性情发展很有好处。2、亲子阅读亲子阅读能培养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等。更重要的是,给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以及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3、陪宝宝玩,回答宝宝的问题陪孩子玩玩具,跟随着孩子到处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这是什么?”“为什么?”寓教于乐,带领孩子探索世界。孩子非常有活力,对什么都感兴趣,而且有时会不知疲倦。4、养成宝宝爱干活儿的好习惯有的孩子看到妈妈扫地、擦桌子,自己也想干。于是,妈妈很耐心地教孩子,孩子特别认真地学,就像特别认真地玩玩具一样。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慢慢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把地扫干净,会搓洗自己的袜子等等。孩子会干的家务越来越多了,虽然干得慢,不一定会给妈妈减轻多少负担,甚至常常会添麻烦,但是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而且在成功干完一个家务事时,会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开心。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非常有好处。5、带孩子去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去逛公园,接触外面的世界,看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带孩子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在外面跑跑跳跳,玩玩球,促进孩子身体发育。

    穿帆布鞋的女生最可爱

    2019-10-13

    401
  • 父母向孩子道歉有用吗?

    “说对不起没用!”为什么你的道歉,不但没用反而会激怒孩子?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一位妈妈和女儿闹矛盾了,妈妈随即道歉,没想到却遭到了女儿的拒绝。 原来,小女孩做完作业后很自信地就提交了,并且说自己不需要检查。结果,妈妈很快就检查出了错误,要求她改正,然后再重新做一篇。 “凭什么错一道题就要重做一篇?”原本心情还不错的孩子听罢,情绪蹭地就上来了,将笔一摔说,“这不公平!” 妈妈见状也很生气,将孩子凑过来的脸一推,声音高了八度:“让你做作业,哭什么哭!” 但是僵持过后,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便跟女儿道歉,说:“对不起,我不该发火”。小女孩却将脸一别,不打算原谅妈妈。 刚开始,小女孩绷着的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隐藏的笑容,但是随后妈妈的一句“你也踢我了呀”,像火柴一样,重新点燃了孩子的情绪和眼泪。 许多父母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你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的时候,他们反而来劲,会驳斥:“说对不起没用”、“我不原谅你”。 有人说,绝不能向孩子示弱,不然他们以后会更嚣张。家长嘛,就是要树立权威才对,不然孩子调皮起来怎么管教?有人却说,家长做错了也应该道歉,一视同仁,不然孩子以后也有样学样、死犟。 《道歉的力量》一书中曾提到:道歉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化解矛盾,增强关系,提升魅力,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会影响家长的权威。 可是,父母道歉得不到原谅就罢了,为何还会激怒孩子呢? 父母的道歉,错在哪? 道歉成了另一种指责方式 想一想,父母道歉的时候通常会怎么说? 好了,妈妈都跟你道歉了,你还有什么可生气的; 我发脾气了不对,但都是你惹的呀;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谁让你不听话…… 这样的语气,任谁听了都会生气,因为,父母的“道歉”,已然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指责。这些话语的背后,其实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 我都放弃家长的权威跟你低声下气地道歉了,你还要怎样?你再乱发脾气可就是不懂事了;我生气都是被你逼的,谁让你不听话,等等。 孩子怎么听,父母都依旧是在指责自己的不是,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来解决问题呢? 白岩松曾在《白说》中提到:在公交车上你踩了人家一脚,尽管很轻,但如果你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两人可能会打起来。但有可能你踩得很重,但态度特别好,道歉也真诚,别人再疼也就忍了。 可见,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真诚的道歉才能换来孩子的合作,反之,只会加剧矛盾的激化。 有的父母虽然道歉,但是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前不久话题“爸妈的道歉方式”上了搜热,有网友说:“我妈是不会道歉的,她只会突然表现得对我很好”;还有网友说:“他们道歉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喊我吃饭”。 “吃饭了”成了父母道歉的代名词,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赞同。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者违背自己的诺言时,如果能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父母跟孩子道歉,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反而能够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真诚、包容,和勇于承担责任。 正确的道歉方式 正面管教中提到,纠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错误(recognize)、和好(reconcile),和解决问题(resolve),这也是纠正自我错误的三个重要步骤。那么,本着解决问题的前提,父母到底该如何道歉,才能让孩子接受呢? 语气诚恳不敷衍,讲明自己错在哪里 对于3岁以上能理解父母说话的孩子来说,父母道歉时一定要讲明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这样的道歉方式,才能让孩子也学会反思,从而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有一次,胡可和安吉约定好了放学后去接他,但是因为小鱼儿体检,胡可很晚才赶到学校。其他的同学早就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安吉既委屈又生气,背过身去说:“我不想等你了!” 胡可连忙半蹲下帮他擦眼泪,道歉说:“小鱼儿的体检项目太慢,耽误了时间,对不起啊。”安吉听罢,很快就原谅了妈妈。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诚恳的态度是与人交往最好的方式。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上,同样适用。 道歉就是道歉,不要遮遮掩掩 既然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就痛痛快快地道歉。轻描淡写、或者用其他话语搪塞孩子,反而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误会。 《奇遇人生》中提到母亲给她打的一通电话,当时母亲在电话那头,说“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时候没有支持你,对不起……” 这一句迟到的对不起,潸然泪下,即便是多年后再重新提起时,她依然忍不住哽咽。 道歉时不要额外提附加条件 除此之外,既然是道歉,那父母就尽量不要提额外的附加条件。比如,许多父母会习惯性地说:“妈妈做错了对不起,但是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或者“我可以跟你道歉,但是你要把这个做完”…… 这个“但是”后面的内容,会让孩子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谈判,而不是道歉,从而心生抵触。 因此,如果父母要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不妨等道歉和解之后再提。这就涉及到最后一点: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高高在上 有的父母之所以不愿意跟孩子道歉,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他们眼中,跟孩子道歉就是屈服,会让自己的威严扫地。 但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发孩子用情绪来保护自己。而对于亲子关系来说,这也是一种不良的损耗。 虽然父母的经验和阅历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出现问题时,父母不妨放下包袱,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和孩子交流和互动,才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比如:“对不起,妈妈做错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这样的口吻,更能让孩子接受。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真诚时,他们才能放下情绪。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尊重孩子、放下芥蒂,才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鬼

    2019-10-10

    1352
  • 孩子特别喜欢发脾气,怎么解决?

    学会描述情绪儿童发脾气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学会合理的描述情绪。如家长可以问儿童:“你现在的感受如何?”“你是在生气吗?”“为什么生气呢?”当家长引导儿童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时,可以达安抚儿童镇静下来。要让儿童懂得把自己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才能得到帮助,问题才能解决,才能摆脱不好的情绪。当儿童体验到合理表达情绪的好处后,儿童才会养成不乱发脾气的习惯。关注儿童需求儿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合理的关注。给儿童持续的关注与陪伴,使儿童得到心理安慰,儿童就不会通过乱发脾气来表达需求。如,父母正在忙于准备晚餐时,儿童兴奋地跑过来询问问题,这时父母可以暂停手中的事,认真倾听儿童的需求,并给以回复,儿童就不会因为被冷落而发脾气。理解和同情儿童,并关注其需求,才能使儿童平息心中的怒火,使儿童的不安和不开心消散,安抚儿童的情绪。提供宣泄途径当儿童有不良情绪,想发脾气时,需要给儿童提供情绪的合理宣泄途径,将儿童发脾气的情绪释放出来,转移注意力,脱离发脾气的对象和环境。儿童可以通过捶打枕头、大哭一场直接发泄自己的情绪。家长也可以带儿童去打球、跑步、做游戏,运动可以有效释放身体的内啡肽,让人感到放松;让儿童倾听舒缓的音乐,使呼吸平静、心跳减慢,有效缓解压力和紧张,用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进行“冷处理”如果儿童发脾气属于无理取闹,一定要进行“冷处理”,等儿童不哭不闹以后,再满足他。要让儿童明白,合理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需求才能得到满足,问题才能解决,无理取闹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会让别人远离负能量的自己。家长暂时对儿童“冷处理”,还有利于家长平复情绪,之后再心平气和的与儿童相处。建立规则在儿童爱发脾气的事上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儿童这样做的后果。如儿童吃饭总是很拖拉,这时家长可以制定一条关于吃饭时间的规则,规则制定好以后,家里所有人都要遵守。建立规则时还需要了解儿童对这项规则的认识、理解是怎样的,要让儿童真正认同规则背后的益处。家长制定的规则不能太多,容易让儿童感到无所适从,不仅影响儿童自主意识的养成,而且放松以后规则很难继续执行。家长以身作则家长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言行,所以家长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家长对儿童有什么要求,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来实现,而不是打骂怒吼,当想对儿童发脾气时,最好离开情绪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做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当感觉平静、放松时,再与儿童沟通交流。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示范对儿童最有效。

    都挺好

    2019-10-08

    862
  • 孩子哪些迹象表明正在快速成长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的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 因为0~6岁孩子是处于探索和体验生活阶段,是幼儿智力和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越是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育儿更轻松和不走弯路。 今天这篇文章是通过讲叙自己2段不同的理念育儿经历→归纳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反思→总结出4点0~6岁孩子教育观念。 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亲身经历 第一段,做保姆的育儿经历 2001年刚高中毕业,因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允许我继续读书,我的婶婶建议我去她市区家中,为她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做保姆,她就可以供我读书夜校(电大)。 为了可以继续读书,20岁的我决定去婶婶家做专负责育儿的保姆(不用参与任何家务事,因为婶婶还有请了另外一位负责家务事的保姆)。 婶婶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是一名手术室医生,还开了自己的公司。日常生活忙得不可开交,吃饭桌上也是在电话谈生意。婶婶只在我刚到她家那段时间亲手教了我一些新生婴儿喂养的基本知识之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孩子都由我一手负责带。 但婶婶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她把8本育儿的书籍交给我学习,要求我按照书里面的育儿知识来实践在孩子身上。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所以育儿知识都是从婶婶交给我的《零岁方案》,《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教育 》等等8本书中去吸收和去实践。 记得那时育儿日常就是每天照着书本方法不停地训练孩子和进行对孩子知识认知灌输教育。年轻人的照书学习能力真的很强,每天都在高效增加孩子的知识。 在一日复一日的知识填鸭式教育上,婶婶也看到他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可以根据大人的指令轻松去找出汉字和英文字母字卡大概有200个以上。 同时要求我想办法让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眼睛能看到的物体,都被贴上大字或者英文字母,孩子的房间也是吊满字卡。只要孩子醒着就会跟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做各种识字游戏。婶婶也会经常因为孩子懂得这么多的知识而骄傲,经常在朋友面前展示孩子的才能。 婶婶的认可和孩子的依恋,让我在探索填鸭式知识灌输教育上越走越远,每天都会为孩子规律安排周全的“学习计划”,内容:有念古诗,音乐中运动,街上像复读机一样复读店面招牌大字… 这样的教育,一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我的大专也毕业了,才结束了。后来在跟婶婶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才知道,孩子上了幼儿园很快就忘记了我费尽心思教给他的英文和汉字,似乎那那些知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没来过一样。 第二段,对自己孩子的喂养育儿经历 从婶婶那里出来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和创业。十年后,自己孩子的到来,那时候我正在经营两家奶茶店,生活很忙碌,但还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 因为有了之前知识填鸭式教育经验后,我对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再实施,过早灌输知识的教育,而是比较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 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过早说教,只要有应景机会就马上给孩子上一课。一惯喜欢用说教方式来教育孩子,常常用大道理来教育来说服孩子要听话和懂事。 我的孩子在三岁前的确是很乖,甚至在两岁时都没有跟父母对着干的“叛逆期”过程。在孩子三岁后我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很胆小,做事也不主动,在生活上也总是任何事都要过来问我的意见,很少会表露个人主观意见。 孩子的听话,孩子的乖,让我知道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思想应该是活跃的,这样才更容易走向独立。 正如《不管教的勇气》一书曾说:“ 父母要发现孩子的真面目,因为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他们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我希望孩子能把被动的性格变成主动表达性格,也是因为喜欢学龄前教育,我考了幼师资格证,也做了幼儿园老师,至今我依然很庆幸我这样的决定。 因为学习中我得到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同时也让孩子身上,曾存在的育儿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变和发展。目前孩子已经八岁了,在个人独立和主动性已有很大的改变了。我依然在育儿的路上,不停的学习和总结。 接下来是由2段同不理念的育儿经历,带来的幼儿基本教育的反思: 1,过早专注幼儿知识灌输,对孩子成长意义不大,并会阻确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决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 若过早给孩子进行知识灌溉,很容易让孩子成为闷闷不乐的人,记得在婶婶家做保姆,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教育孩子识字和英文字母。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投入知识学习,却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体验明显减少。例如,孩子应了解更多大自然知识和应适量运动发展孩子身体协调能力。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多元生活体验过程,但却因早早学习天天面对字母的单一体验。三岁前的幼儿学到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过一段时间教就很快忘记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儿童过早地施加过重的压力,会增加教育失败的可能性 儿童过早接受知识过度教育,会增加教育失败的可能性。三岁之前的孩子应在探索世界和不同的体验生活中去成长,而不是在知识的灌输中成长。这样会使孩子感觉生活无趣,长期以往孩子长大后会逐渐对学习知识失去兴趣的。填鸭式的知识教育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对孩子个人成长极其不利。 2,长期要求孩子听话和说教式教育,会埋没孩的个人观点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对孩子说教,孩子就会通过我们的语言和对她的态度来对进行自我定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他就会根据大人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大人认为他不会做这件,他就会觉得真的是自己不会的。 例如有我以前常常会教育孩子并反复提醒地说:在家里不要跑这么快,走路要慢慢走,这样才不容易跌倒。你还不会穿鞋,我来教你怎么穿?(实际每次都是自己帮孩子直接穿上了,没给孩子实操机会)要表现好一点哦,这样才听话!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心理行为。他认为个体对自己事情的能力的认知来源于过往的经验。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我们长期要求孩子处于听话照做的状态,孩子习惯了我们给予的经验,而没有主动去探索不一样的答案不一样的体验。从而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过度要求孩子听话和说教式教育,会打击到孩子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3.6岁之前,孩子行为习惯是可塑造性的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儿童0~3岁时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且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时,这个儿童会出现人格偏离等缺陷。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这些缺陷会产生很大危害,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孩子越小那么她的性格和行为是更容易纠正和塑造的。但正如蒙台梭利教育专家所说,孩子的性格缺陷或者行为缺陷得不到更正的话,会对孩子未来产生极大的危害。 例如,我们发现孩子3岁时发现孩子说话很急,行为冲动。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有没有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形响孩子情绪波。那么,我们要及时注意培养孩子情绪教养,让孩子逐渐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若没有帮助孩子及时修正,那么孩子越大,情绪和脾气就会越来越大,这样对他的社交或者整个性格都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极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成长。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儿童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及其深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0~6岁的孩子呢? 培养0~6岁孩子,有以下四个教育观念: 第一,每个儿童发展成长是有一定顺序和阶段性的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它律道德阶段(5.6~8岁)可逆性阶段(9~10岁)。 除此以外,皮亚杰还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 由此可见,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一定的顺序和阶段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和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的分享,他说,4.5岁的孩子教不好写字,教不好数学,是为这年龄特征的孩子还没有数字概念没那么清晰,手的发育没迖到能握好笔的水平,以七岁为分界线,七岁以后的孩子写字有了质飞跃,不是因为之前的积累多,而是手好使了。 所以,0~6岁的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按照孩子的发展阶段性和顺序性进行,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教育,我们不能让3岁的孩子去读幼儿园大班,我们也不能让6岁的孩子去读幼儿园小班,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年龄,对其教育进行合理安排。 第二,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一致和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是培养孩子性格关键因素。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或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 我们的父母是一个情绪多变,还是温和的人,我们的孩子都会根据自己日常的观察去模仿成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情习惯。 我们很易在生活中发现,如果父母情绪波动大,家庭氛围不和谐,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十分重大。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能营造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的环境氛围,在孩子成长遇到任何情况都敢来到父母面前,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接纳,被支持和得到帮助。 虽然我的2段育儿经历没有很大的建树,但因为重视幼儿教育,积极为孩子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所以孩子们的性格和情绪都是比较稳定的。 父母没有暴躁的情绪,并教育观达到一致,这样氛围大大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建立社会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性情,孩子在成长过程,心里不会有太多负面阴影和消极思想。 第三,重视孩子心身教育,0~2岁注重安全感建立和科学喂养,3~6岁要注重道德感培养,态度,情感,认知能力,技能学习各方面发展为重要。 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孩子的身体需求,更要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0~3岁的孩子处于探索体验阶段,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又充满不安全感。 这阶段的孩子孩子经常会用哭声或者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经常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传递安全感。例如,我们可以抱抱孩子,亲一亲,抚摸,用温和的眼神看着孩子,给于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耐心,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大胆去探索和适应身边的环境。 3~6的孩子已储存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逐渐有了更多个人的想法,好奇心和表现欲望也特别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师的重视,注意或者表扬。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道德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父母若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积极乐观正面的性格形响是最直接的以身言教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的语言,认知,思维都在此阶段有了质的飞跃。 《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简单来说3到6岁阶段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集体里面学习社交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自信的语言表达,科学艺术知识的探索和认知,这些发展让我们的孩子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除了幼儿园的五大领域发展,这阶段的孩子也是道德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父母若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积极乐观正面的性格形响是最直接的以身言教有效的育儿方法。 第四,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做孩子身后的支持者,而不是“教育者”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不一样的爸妈,有不一样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路上的时候,不要一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而是要用眼睛去发现自己家孩子的优点给于支持和认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做自己孩子身后得力的支持者。 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受教者看不出教育的痕迹,但这种教育却真实地的影响孩子心理,并发挥拓展了孩子潜能发展。 不论是我在婶婶家做保姆,还是我养育自己孩子育儿路上,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都是没有给过孩子充分的信任,也没曾对孩子“放手”。 总是把孩子牢牢的抓住,给于孩子过多或过早的教育。这些教育只是大人想要的形式,其实是过早干扰教育,阻止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 在孩子初次探索世界获取生活经验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身后做他的支持者,让他充分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体验各种尝试,让孩子站在前面去不断尝试,我们站在后面默默的支持。 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拿起勺子的时候,我们就默默地给他递给一把勺子,让他尝试自己吃饭,孩子要求自己穿鞋,我们就慢慢等他摆弄鞋子。让孩子更多的尝试,更多参与到家庭劳动,孩子想尝试做什么,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给于孩子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在探索生活经验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实力派孩子。 实力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支持他慢慢成长的父母,成长这件事,欲速则不达。

    拉钩为什么要上吊

    2019-09-26

    1148
  • 儿童如何正确的乘坐扶梯?

    自动扶梯在商场中非常常见,虽然实用便利,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是电梯事故的高发地。自动扶梯运行一定时间后,如果维护不及时,扶手带、梯级间隙、围裙板与梯级的间隙、梯级与地面接合处等缝隙可能会变大,被“咬”入的危险性随之提高。扶手与上一楼层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也要注意,很有可能导致头部、耳部被夹受伤甚至窒息……此外,带孩子乘坐扶梯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警惕这些随身物品洞洞鞋材质柔软,极易变形,摩擦系数大,再加上孩子活泼好动,脚趾也比较小,非常容易发生鞋子和脚一起卷入电梯缝隙的意外事故,穿露脚趾鞋或其他软质鞋乘坐扶梯也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还应教育孩子双脚要与梯级、围裙板之间的毛刷保持安全距离,不要踩踏黄色安全线。此外,孩子靠近扶梯边缘时,衣带、鞋带、围巾等随身物品也很容易被绞入,上扶梯前应仔细检查。2、乘坐扶梯注意事项① 不让孩子单独乘坐孩子乘坐扶梯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且面向电梯前进方向。家长可以一手牵孩子,一手扶扶手带,尽量让孩子站在梯级中央位置,防止他们在扶梯运行时跳上跳下,并确保出现紧急事件时能随手够到孩子。② 站稳扶好更是关键有些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喜欢抱着孩子乘坐扶梯,其实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一旦家长失手或没有站稳,孩子很容易摔下,甚至跌落坠楼,后果不堪设想。对于会走的孩子,乘梯时站稳扶好是关键,大人切勿分心玩手机或其他,临近进出口处应当提高注意力,引导孩子安全出入;如果孩子还不会站立行走,建议用背带固定在身上,一只手抱紧,另一只手扶着手扶带。③ 严禁孩子打闹攀爬在扶梯上打闹、攀爬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一旦孩子做出类似举动,家长应第一时间制止,并教育孩子不能将扶梯当做玩具。④ 勿践踏黄线外区域扶梯上的黄线是一种安全警示线,示意我们不要把手、脚、头超出这一范围,否则很容易将手或脚卷进去,务必提醒孩子注意这一点。⑤ 条件允许首选升降电梯抱着宝宝外出最好搭乘升降电梯,特别是婴儿车、手推车放到快速运行的扶梯上也很危险,不如乘电梯安全。3、扶梯上突发意外怎么办?遭遇扶梯事故应保持冷静,大声呼救,提醒他人尽快按下电梯进口处靠近地面的红色紧急制动按钮,让电梯停止运转,并及时向工作人员和110求救。遇到扶梯倒行时,应迅速紧抓扶手,压低身体保持平衡;如果不慎摔倒,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

    单身挺住

    2019-09-26

    453
  • 孩子晚上一年学好不好呢?

    孩子晚一年上学好不好?很多家长最近都在讨论关于孩子上学早晚的问题,晚一年上学对孩子真的好吗?你怎么看?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早入学不代表可以早成功”,部分中国家庭深知这对孩子的影响,具体有这些: 1、保留孩子的童真,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不是过早的让孩子去见证这个世界的“丑恶”。虽然早入学不代表早见证人间恶事,但是过早的束缚孩子只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承担不属于他们年纪的精神压力,失去笑容。 2、孩子多了份自信,思维能力更清晰,适当的学习这个年龄段该学习的东西,会让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强,过早让孩子接触不属于这个年龄段学习的东西,家长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浪费更多的时间,如果孩子一次次失败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排斥上学。 3、男女性别的差别,大多数班级里面的班干部,女性偏多一些,这对同龄的男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怀疑自己的性别,如果男孩子比女生大一岁,会让他们自觉保护女性培养他们的男子汉气概,为以后打下基础。 看看其他家长怎么说: @黑鸭呀:我就是一个晚一年上学的孩子,然而并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更多的是感觉自己年龄比较大。 @丫丫妈妈:我是五岁上一年级,在班里一直都是最小的,人又瘦,和比我大一两岁的同学比,各方面能力都不行,可是老师不会因为我小就对我放松要求,什么事做不好了一样批评,同学也不会因为你小就让着你,反而会欺负你,结果就是我学的很吃力还总被老师点名,成绩一直在班里是中等或偏低,而且有自卑感。别人二十岁还拿着父母钱上学的时候,我已经大专毕业工作了,所以我不让我的孩子提前上学,我们这六岁半才让上学,可孩子是夏天生的,就七岁再上。 父母不要盲目的跟风走,要视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定,而不是道听旁说就去做了,爱孩子就让他准备好带着自信去探索未来。

    扮猪吃老虎

    2019-09-24

    561
  • 2岁的小孩应该玩什么玩具好?

    0-3岁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如何引导宝宝在玩耍中学习,在玩耍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玩具的选择至关重要。玩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加强感官作用,促进智力发展,对培养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好奇心,产生创造兴趣等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挑选玩具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1、留意玩具的商标。通过质检且合格的玩具会有安全检验合格证和“3C”标志。2、仔细查看玩具的质量问题,表面是否有缺口,零件是否有掉落,是否有锐利的角、尖、边,是否有异味等。3、对于电动类玩具,仔细检查电池盒是否被安全固定。4、对于毛绒类玩具,可能会引起宝宝过敏,如出现过敏症状时,排查是否由这类玩具引起。2岁到3岁这个阶段是宝宝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和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这段时间宝宝的感觉更加精准化,这个阶段也是宝宝学习第二语言的好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户外嬉戏父母应该找机会多带宝宝去接触、感知世界,可以尝试去动物园、儿童美术馆、物馆看展览,使他们融入群体之中,为上幼儿园以及建立秩序铺就道路和做过渡。大画板乐器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艺术天分,家长平时就要多观察,假如孩子对乐器画画或者跳舞比较感兴趣,那么家长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尝试让孩子接触,让宝宝感受艺术的魔力也可以拓宽孩子的眼界。黏土或橡皮泥选择安全无毒的五彩橡皮泥,教宝宝捏出不同的形状,或任由宝宝自己创作。任凭宝宝去扭、捣、挤、拉,捏成他想象的形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乐高、积木这个阶段的宝宝从大块积木开始过渡到玩这种小积木。用积木可以摆房子,摆车,摆各种造型,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宝宝一起,这是时候家长也可以适当引导

    疯癫小可爱

    2019-09-20

    644
  • 孩子有口吃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用一种不紧不慢地方式和孩子交流,在说话过程中可以经常停顿,在孩子说完话后等待几秒再开始说话。和言语上的批评或建议(如“慢一点”或“慢一点,再来一次”)相比,你自己说话慢一些会更有效。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建立信心的机会,这会让他们知道父母享受他们的陪伴。减少向孩子提问的次数。与回答大人的提问相比,孩子在表达他们自己想法的时候说话会更流畅。对孩子所说的内容做出回应,从而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在听她说话。用面部表情和其他的一些身体语言来告诉孩子你在意的是她说的内容而不是“她说话的方式”。对孩子(特别是那些有口吃的孩子)而言,在交谈过程中有一些停顿并且在讲话时能够获得听众的注意会让他们说话变得更加容易。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几分钟。在这期间,你的注意力需要完全的集中在孩子身上。在这段时间里,让你的孩子自己选择她想要做的事。在游戏中,让孩子来引导你,让她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说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你接受她本来的样子。无论孩子是否有口吃,你的支持对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

    不吃早饭是被学校惯出来的

    2019-09-18

    399
  • 对于幼儿 怎么耐心教导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其实他们的反抗行为多数情况下是力图表明自己是一个独人,而不是故意违抗大人。如果一个宝宝没有反抗期,那么宝宝的的个性就很可不到良好的发展,反而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在宝宝的“反抗”期里,爸爸妈妈宝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要根据形势给宝宝做出一确的引导1.定下规矩去遵守教育宝宝,必须为他定下规矩,这样宝宝就会懂得去遵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规矩,有的时候反而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安和焦虑。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不要唠叨孩子,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2.说话算话有耐心2岁的宝宝基本上已经可以跟家长用语言沟通,可以理解话语的意思,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告诉他为什么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却不能做。在宝宝与你唱反调的时候,要有耐心地用语言教育为主,当情况恶化到无法用语言沟通的时候,再使用强制性措施,并慢慢帮助宝宝学会妥协。在沟通中,家长也要学会说话算话,对待同一件事情,你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这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不肯吃饭,你威胁他:不吃饭,那就饿着吧!可是,过一会儿,你又把饭端到了他跟前。既然做不到,你就不要威胁他,否则,他知道这种话毫无分量,就会更加肆无忌惮。3.失败之后再探索宝宝处于“反抗期”的时候,总想自己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确定宝宝做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却是安全的,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自己去做,让他感受到失败的滋味。宝宝失败之后,再给予宝宝正确的指导,那么宝宝就会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减少对爸爸妈妈说“不”的机会。当宝宝在自己探索的时候,好奇心会推动着他不断地动,不断地练习,在练习中,虽然可能失败,虽然失败后宝宝会沮丧,但与其让宝宝承认什么错误,不如让宝宝多做些这类事情,爸爸妈妈多指导,多练习,趁宝宝有兴趣的时候,给宝宝足够的机会,发展他的控制能力,并且帮助宝宝走出“反抗期”。4.注意力转移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情本身.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5.适当不理睬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闹、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情绪好转,能听讲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孩子自然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不理睬”是一种教育艺术,当今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成人过多地参与自己的活动,束缚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经常对成人表示不满或产生反抗心理。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中吸取教训、经验,品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即使成人想帮助他们,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独立心理及行为方式,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小时代

    2019-09-16

    1621
  • 孩子阅读的关键期是何时?

    3岁~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奠定了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这也是幼儿园的一个宣传手段,根本上还是在培养幼儿园孩子的一个早期阅读能力。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都表明,儿童在学龄前阶段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后期学业成绩。因为阅读能力是基础能力,其它每一学科的学习都依赖阅读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之前就碰到过一个孩子,应用题总是不会做,后来老师查找原因,让他读题能读下来,让他解释每一句的话的意思却解释不清楚。这就是阅读能力不过关而影响数学成绩。 很多小学老师也表示,孩子在学龄前没有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或者父母对阅读不重视的孩子,在思维广度、深度,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上、词汇的丰富读上,都要差一些。 而且现在,不止是中考、高考、还是公务员考试、英语等级考试,都有很大的题量,需要又快又好的阅读能力做支撑。 而且,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他未来成为一个成功阅读者是很重要的。而是否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又影响着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Leader is reader。 之所以说阅读能力重要,是因为阅读可以帮助应对多变的世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会成为最大的保险。一个善于阅读的人,无论在知识的储备、智力的发展、新知识的涉及上都会高人一等。 阅读是让一个孩子成才的最低成本。在城市中,学钢琴、学美术、学舞蹈,动则数千甚至上万的学费,对于买书(尤其经典绘本、书籍)可谓是贵的多了。 早期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自主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有一个特别核心的能力,叫自主阅读能力。而且,《3-6岁幼儿发展纲要》中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充分显示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提倡和重视。7岁以前的幼儿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即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不仅能为他们升小学后接受正规的读写教育做好准备,而且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因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认识符号,开始理解符号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开始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见闻。 我儿子经常看一些绘本,里面有一些成语,乱七八糟、东倒西歪。有时候,桌子上比较乱,他自己就会用学到的成语来表达,“看看,乱叫其八糟的,又是你干的好事!”听起来是不是生动活泼,让大人听了又好笑呢?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 第一,在家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培养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做好榜样。如果父母整天在家看手机,孩子怎么可能会爱上读书呢?只有父母在家手不释卷,孩子才能爱上阅读。最理想的环境就是充满书香的家。 第二,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但是在中国,很多家长还没有正确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中国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第三,分享阅读促进孩子的早期自主阅读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续编法、表情演示法、自制图书法等分享阅读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并激发起孩子想说的欲望。 早期阅读的一些误区 早期阅读主要包括: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加个前字就是为了同正规的阅读、识字和书写区别开来。 前阅读是为了让儿童在学前阶段要培养孩子翻阅图书的经验,知道怎么翻书,能够发现图书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串联起来。前识字,并不是在小学阶段对字的记忆那样的学习,而是要儿童知道汉字是又意义的,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等。可能说的不够透彻,举例说明一下,比如,孩子在路上看到交通标志,问爸爸是什么意思,爸爸告诉孩子这是“禁止停车”,并解释禁止停车是什么意思。这个过程就是前识字。 前书写呢,其实也不是让孩子去写字,而是让孩子认识汉字的间架结构,知道汉字用什么样的工具来书写。 但是,在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中,或者家长的理解中,对早期阅读中存在一些误区。 一就是,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一阅读就是认字,一定要孩子认识这些字。二就是,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读绘本。只能说绘本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全部,比如孩子在路上看到的交通标志、看到街上的一些宣传广告等等都是早期阅读的范围。 三就是,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潜能开发。而且现在市面上也又很多此类的产品,其实很多都是忽悠性质的。 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加强重视,为孩子创设好的阅读环境。苏霍母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让我们从小抓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相信一定能够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大门的金钥匙。希望对你有帮助。

    疯癫小可爱

    2019-09-11

    391
  • 孩子自卑不自信 原因出在这几点上

    孩子自卑还是自信?取决于父母这四点,越早知道越好。网上曾有一个热帖,叫做:“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围绕这个帖子,网友们给出了不同的感受。 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看人的脸;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出丑;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秀; 从来不或者很少拒绝别人; 路上看见熟人走过来,习惯避开,绝不上前打招呼; 心里一直在渴望成为那个大家都喜欢的人; 是啊,因为不自信,他们渴望获得更多认可,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朋友。 没有自信的孩子内心是崩溃的。 可是没有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 孩子的自信与父母的培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毁孩子的自信。哪些事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 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示负面情绪 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外面受到的劳累、辛苦、怨气等带回家,把坏脾气带给了家人。 情绪的传染就像是核弹,好的情绪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场,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形成负能量场。 尤其是孩子,敏感又很单纯,他们受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情绪传染最多,爸爸妈妈的,爷爷奶奶的,老师同学的。 如果身边的人情绪糟糕,那么也这种糟糕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父母请注意: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永远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再高级的家教、再贵族的学校,都比不过父慈母爱。 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最起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强烈,避免给孩子带来无形的伤害。 不尊重孩子的努力 很多妈妈觉得孩子小,家务上,当孩子表示想帮父母忙,尝试做一些事时,有的父母总怕他完不成而拒绝; 还有的妈妈,在孩子还未开始的时候,就给孩子一大堆建议; 有的虽然松口让孩子做,但由于孩子做事时磕磕拌拌,便急不可耐的替孩子动手,然后撂下一句:“我来吧,你还做不来”。 否定了孩子努力,浇灭了孩子希望。 这样一来,在孩子心里,最终取得成功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以后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的事情,就会手足无措,只会向父母求助。 记住,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铺路,而是帮孩子成长。允许孩子尝试,尊重孩子的努力,是让孩子离开父母庇护后,能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所以,要想让孩子变聪明,家长就不要阻碍孩子自我探索的步伐,当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家长只需在一旁做好指导,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一把,便是最大的支持了。 经常说孩子笨 你身边有那些经常说自己的孩子笨的家长吗?如果有,那他的孩子真有可能“如他所愿”,变得越来越笨! 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这种评价就是一种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新妈之前有个邻居,经常下班后对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隔着一道墙,我都能感受到孩子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据孩子的奶奶说,孩子上幼儿园后经常哭闹,画画、做手工都非常马虎。老师要求大家画一家三口,他画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怪圈圈…… 看到怪让人心疼的!希望所有的爸妈都不要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你真笨”这三个字真会像一个诅咒一样灵验。 设定过高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积极上心,本是好事,但由于过度急于求成,反而对孩子有负面影响。 孩子在早期的吸收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强,但如果对孩子进行难度过高,强度过大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很辛苦。 即使十分努力、尽力了,也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越来越质疑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 让孩子受挫并不代表增强孩子的受挫能力,相反,如果孩子总是不能有“我做到了”,“我可以”,“我赢了”的感受,他就只会越来越畏畏缩缩,变得笨笨的。 在《少年说》的一期综艺中,高二男生吴谦益开口就说,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排名越高越好,但他的妈妈却不是这样。 他说高一一次考试考了年级第一,可是父母和奶奶非但不开心,反而很担心,担心他被人嫉妒,被人冷嘲热讽。 这一次期中考试考了年级第三名,妈妈反而安慰他,这个名次已经很好了,要把第一名的机会多让给别人。 他想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家长都是不断鼓励孩子,你却总是打压我的上进心?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光听吴谦益这样说,我也觉得很疑惑,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绩好的呢?听了妈妈解释才知道,他从小就是个乖孩子,非常地严谨自律,总是设定高目标,自我加压。 当妈妈发现他把“第二就是落后”写在课桌上的时候,就开始开导他第一名没有那么重要,希望他能全面发展,毕竟生活中不止有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妈妈不希望他有太大的压力,而且爆料说,曾经,她给孩子发过一个红包,孩子却没有收。他说:“又不是第一,有什么好收的?” 吴谦益对名次看得过分重要了,就如主持人陈铭说:“我很害怕,超过别人是你学习最大的动力;其实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父母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容易让孩子忽略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只是一味的追求第一。这对孩子的成长,注定是一种压力,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每个孩子都是小精灵,他们的身上具有无限的潜在的能力,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他们就会变得很优秀,父母一定要坚信这一点。 只有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才会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灵,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

    爱喝止咳糖浆

    2019-09-09

    951
  • 苏州龙格见证水世界的成长之旅!

    孩子如同一粒种子,需要沐浴爱而成长。爱与陪伴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眼中的世界,捕捉到宝贝可爱Q萌的瞬间。苏州龙格和家长一起从孩子出发,回到教育原点,回到水世界高质量陪伴的亲子时光。1.爱与陪伴·畅游童年好时光立威廉:小孩跟爸爸妈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最应该给她的爱和互相的陪伴。(立威廉,华语影视男演员,混血王子、型男奶爸)孩子第一个笑容,看到东西的第一个反应,第一次吃什么,都非常重要。连她第一次去游泳,都能够在身边。如果你忙于工作,你肯定会错过很多这样小小的时刻。立威廉:水上教育非常符合我的育儿理念,高质量的爱与陪伴,让父母去深层感知孩子的情绪,并尊重她的个人意愿。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游泳技能,这是我想要的纯粹的亲子游泳,也是我选择龙格的原因。乌韦·里甘:在中国,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和水是矛盾的。其实对于孩子,特别是0-12个月的宝贝,一定程度的水压会让他们循环系统的发育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乌韦·里甘,德国联邦水上教育协会(BvAP)创始人及主席、龙格教研总顾问)水上教育学改变了常规游泳训练的理念,让家长参与其中,并能引导孩子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享受当下学习游泳的美妙时刻,在乌韦先生的不懈努力和全力推动下,水上教育理念在德国蓬勃发展。让世界上的孩子体验水上教育,让水世界成为孩子们欢乐的天堂,是乌韦·里甘先生毕生追求的梦想。如今,龙格中心已遍布全国,品牌中心一百五十余家。02爱在龙格 · 见证成长爱与陪伴的成长之旅,在龙格水世界见证孩子的蜕变,让美好的改变悄然发生。龙格水世界里充满爱的气息,有家长对孩子的包容,有家长懂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有家长见证孩子的蜕变。阿兰:我儿子三个月大时,我就迫不及待要带他开始亲子游泳。这时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龙格,经过考察,龙格确实是一家很棒的俱乐部,所以我们就决定在龙格开始亲子游泳旅程。(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广州天河中心会员,广州恒大淘宝队的前锋阿兰)龙格水世界里充满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有一种陪伴是专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参与其中,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关怀,和孩子度过童年好时光。团子爸妈:阅读和书写的掌握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体能的培养一旦错过黄金期就很难赶上。肉丸三岁、汤圆两岁多的时候才正式去游泳学校。选择了龙格,是因为教学理念和新西兰水上教育观念很接近,但更有成效。肉丸在新西兰学了一个学期的自由泳划手,在龙格David教练班上两三次就掌握得很标准了。(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呼市七巧国中心混血宝贝)有一个陪伴是心灵陪伴,这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父母通过内心真实的感受来和孩子交流与沟通,传递给孩子爱、信任和安全感。妈妈说:对爸爸最好的诠释,陪他们看书、游泳、做游戏,小家伙特别缠他。可想而知“坏人”这个⻆色一直是妈妈,因为要关注小哥俩的生活起居,繁琐的生活和对他们的高要求,让她经常会严肃起来。开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也是非常理解妈妈的付出,和妈妈的关系也最好。(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无锡八方汇中心混血宝贝)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3.我们的远方·在孩子眼中的世界不是你看到什么世界就是这样的,而是通过孩子眼中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趁着宝贝还没长大,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和宝贝一起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吧~龙格小使者们走进日本镇西学院附属幼稚园,和日本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很荣幸本次活动还得到了日方媒体NBC的全程拍摄报道。龙格和龙格小小公益大使通过从推广蓝色梦想公益计划到推行脑瘫及自闭症儿童的水上辅助康复训练,再到水中安全公益教育计划。希望这看似微小的帮助,能够给予孩子们未来的可能。在防灾体验馆,孩子们变身安全小卫士。场馆内模拟了地震、台风、火灾等自然再燃灾害情况,让孩子们可以真实认知灾害类别与等级,并以模拟实践去亲身学习如何应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保护者。爱与陪伴的龙格水世界,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参与者,更是亲子陪伴的守护者。04回归水上教育 · 回到爱与陪伴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教育和爱,都藏在日常陪伴里。一起从孩子出发,回到水上教育,回归苏州龙格水世界高质量陪伴的亲子时光。

    HX8591

    2019-09-09

    792
  • 孩子犯错了怎么惩罚合适?

    孩子犯了错误,要如何惩罚才好?如何才能让孩子长记性?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熊孩子”因为各种毛病被父母“收拾”,可是有时候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最后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影响亲子感情。眼下,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却对于如何“惩罚”孩子知之甚少。其实,与赏识教育一样,惩罚,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同时更是一门“技术活”。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说:“犯了过错的人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那么,当孩子犯错后,怎样“惩罚”才能有效规范孩子的言行呢?父母不妨参照以下几个智慧惩罚的原则:1.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孩子由于年纪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可能存在同一个错误反复出现的情况。所以,父母在惩罚孩子前,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惩罚的原因,这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关键。同时,家长也要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性质或严重程度来选择相应的惩罚方法,让孩子更清晰地认知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责任感,比如:●如果孩子犯的是生活中的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是由于好奇和求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就没必要深究,只要让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错的后果就行。●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例如偷窃、撒谎等,家长就可以通过小惩大诫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2.事先告知惩罚后果如果父母提前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处罚等,无形中会为孩子增加一道心理防线,帮助他们抵御犯错的冲动。比如,当孩子准备乱扔玩具时,父母可以先采取眼神警告,然后明确告诉他:“如果你再犯的话,我就会没收玩具。”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迅速理解父母的意图,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3.惩罚要适当、及时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如果惩罚过重,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犯错后,如果能立刻体验到犯错的后果,他的记忆会更深刻。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则可在事后与孩子回顾当时的情形,引导孩子认识错误。4.惩罚后不要旧事重提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是难免的,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接受惩罚后,父母记住不要总是旧事重提,这种翻旧账的做法,无形之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得最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惩罚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而那件错事已经“翻篇”了。各位家长,上面介绍的惩罚技能你Get到了吗?今天小编还将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分享几个科学又不伤害亲子关系的惩罚方法,家长们在生活中不妨试一试!1.帮忙做家务◆案例:当孩子乱写、乱画、不爱干净……◆方式:准备抹布、盆子等用具,让孩子在清理打扫中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建议: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的操作是否安全,较小的孩子可由父母带领一起做家务。2.没收心爱的东西◆案例:孩子乱丢东西、不收玩具……◆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建议:家长要先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3.禁止某项权利◆案例:适用于孩子犯的较为严重的错误。◆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建议: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马上恢复权利。父母惩罚孩子时的注意事项关键:把握原则,控制情绪● 要注意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感受。● 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的地方,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注意措词、语气,不要对孩子说威胁、恐吓的话语。●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处罚后要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一书曾说:“惩罚是给予教训或纠正行为,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父母一定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将关注点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因为惩罚绝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勇敢担当才是最重要的。你学会了吗?

    爱喝止咳糖浆

    2019-09-06

    1185
  • 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有多重要?

    陪伴孩子是成长的明智之举 ,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有理有据的。从思想上重视陪伴孩子成长,让陪伴成为一种意识,让陪伴成为一种习惯。要养成陪伴孩子成长的习惯,父母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父母要认识和了解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只有明白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才会产生养成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2.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时,首先要对原有的不良陪伴习惯进行改正,克服不正确的行为和做法并逐渐通过学习和交流形成好的习惯,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理性的做法和为,加以贯彻。3.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需要详细地规划和安排,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统筹安排,明确步骤,分清主次,有计划地逐步落实。总之,父母只有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在日常行为习惯上科学合理地落实自己的言行,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内容应该包括方方面面陪伴应是一种常态化的过程,是全息化的,包含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例如,陪孩子读书、学习、运动、旅游、看电影玩耍、嬉戏、画画、睡觉、聊天、哭泣、欢笑……等等。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内容经过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身心发展方面 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发育和发展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基础,离开这些,其它方面的成长也无从谈起。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和教育有资料表明:网络、电视和手机等已经成为阻碍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杀手。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时,要通过和孩子一起运动、游戏、旅游、竞赛、棋牌等方式,让孩子在这些共同活动过程中锻炼肌肉、掌握平衡技巧、拓宽视野、了解和调节自己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技能等以保障和维持身心健康。2.智力发育方面 智力发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智力的发育,既有先天的遗传,又得益于后天的培养。有资料表明: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共同从事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所获得的智力提升,是与其他成人一起或是独自状态下所获得的数倍。研究认为,孩子之所以能够这样,主要是因为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的心理更加稳定,促使其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一起画画、写书法、学习、聊天、辩论、阅读等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智力水平。3.思想品格方面 思想品格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思想品格的形成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是很难达到的,既是暂时达到,也会在某些情况下瞬间垮掉。孩子的思想品格和父母息息相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经常说,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其父母的样子。为此,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共同做出重要决定、分享成功与痛苦等方式,让孩子以家庭主要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家庭生活、父母工作及自己学习等重要事情的重大决策中来,更好地培养孩子民主、担当、责任、协作和公正等思想品格。4.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方面 陪伴孩子成长,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德、智、体等方面,还要注意孩子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美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是是否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旅游观光、作品展览、博物馆遗址等来找寻美的印迹。在这些过程中,父母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通过讲解和共同探究的方式,让孩子沐浴在探索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过程之中,锻炼孩子发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心深处之美,提升孩子的美的意识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一门艺术,充满理性和智慧要想让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一门艺术,父母必须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在陪伴孩子时,要积极主动,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理性引导,做到不失位、不越位,让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理性和智慧。

    单身挺住

    2019-09-05

    5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