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母婴育儿 > 幼教论坛
母婴育儿
帖子 版主:母婴育儿版主
筛选 :
作者 查看
  • “妈妈你理我一下”,忽视孩子的情感对他是极大的伤害

    前几天,我去接孩子放学回家。我现在孩子的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出来的时候,偶然碰见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开着豪车的母亲,在校门口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男孩从校门口跑向她,开心的想要跟妈妈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位妈妈却非常焦急地对孩子说:"你快点儿,老是磨磨蹭蹭耽误我工作的时间。妈妈的时间很宝贵,没有时间听你说。"小男孩脸色暗淡下来,有点委屈的向妈妈说:"妈妈,你理我一下好吗?"可是这位妈妈却依旧不以为然。站在一旁的我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禁为小男孩感到同情,随之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年轻父母总是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忽略了孩子,却不知道对孩子的情感忽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暴力伤害。父母们一定要注意,多加给孩子关注绝对会比给孩子更多的物质需要对孩子来说更加宝贵,也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殊不知,这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情感忽视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会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关心孩子的,并不会对孩子有情感忽视的情况。但事实上,当我们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一哭就抱起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溺爱,当孩子在学校获得老师给予的小红花,我们总是不敢赞扬孩子,有时候还会略带嘲笑的说每个小孩子都有。就是生活中这些我们不在意的细节,说话的态度,实质上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情感忽略。所谓的情感忽略是指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而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父母总是采取不回应,不可及,疏忽的方式。1、对孩子"不回应"不回应是指当孩子向我们分享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一两句话来敷衍孩子,或者采用有意识地回避,否认和批判的态度。比如当孩子回家兴高采烈的向你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你却开始转换其他的话题,或者用"嗯哦"等简单的话语来回应。父母们却从来没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分享,孩子的情感受到了疏忽,自然也就不愿意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其他事情。2、对孩子"不可及"不可及是指当孩子们需要被关心,理解,陪伴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或者是一些家长常常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很少找到家长并向他们寻求帮助。对孩子不可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失去双亲或者单亲的孩子,一种是留守儿童,另一种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而疏忽孩子。前两种情况是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然而,第三种情况是指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却没有真正用心的陪伴孩子,倾听孩子,以至于孩子缺少情感上的支撑和鼓励。3、对孩子"疏忽"对孩子疏忽指的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家长总是更加关注于其他方面,例如物质需要,但却不会过多的去询问孩子的情绪如何。这类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在学校有没有受到批评?"而很少对孩子说:"今天在学校过的开不开心?"对孩子情感疏忽,还表现在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决定好所有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而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父母,而不是出于自己真正的喜好。家长对孩子的情感疏忽对孩子留下来的心理创伤是不可忽略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灵健康的成长。对孩子情感疏忽,孩子的心灵就像孤儿一样,总是被冷落被孤立,慢慢就会开始扭曲自己,封闭自己,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对孩子最大的暴力莫过于家长的"情感忽视"1、孩子不懂得处理自我的情绪家长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常常会莫名的忧郁,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而这种焦虑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抑郁。除了外界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之外,还因为孩子小时候被父母告知不准哭不准生气,从而导致孩子认为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应该及时的压抑住的。而孩子没有认识到负面的情绪,也是人情绪的一个正常反应,不懂得处理自我的情绪,导致孩子会对负面情绪产生恐惧。2、孩子不懂得如何自我关怀总是被情感忽略的孩子,让自己有痛苦的情绪时也不懂得如何去自我关怀,他们渐渐地否认自己情绪的需要,慢慢的变得自卑。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忽略,会让孩子不敢于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懂得如何去关怀自己的内心,似乎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并且,他们也会用一些不正常的,不健康的手段去应对情绪,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3、孩子不懂得向他人提及自己的情绪经常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敢向别人提及自己的情绪。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不擅长于表达自,即便是被误会了都不会解释,这是因为小时候他们长期被迫忽视自己的需求,也不相信别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在发生事情时候,他们总是脱口而出的说:"没事,我很好。"不懂得向他人提及自己的情绪,自然在人际交往中会处于劣势,他们不表露自己的需求,而别人也不懂得他们需要什么,从而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4、孩子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经常受到情感忽视的孩子,也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有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也是情感忽略的受害者,所以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关注他人的情感需要。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常常会引发不理解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自然无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变得更加孤独。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一个共鸣的过程。有时候大道理大家都懂,而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理解和安慰。到底家长们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对孩子情感忽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避免家长的"情感忽视",您需要这样做1、学会关注,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产生情绪或者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能以视而不见的态度,而是要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情绪。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情绪?最好的做法就是承认孩子情绪存在是合理,要知道孩子情绪产生是有原因的,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做是无理取闹,也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准哭,不准生气"等话语。父母要学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候有什么感受?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情绪。2、包容孩子,允许孩子情绪的表达孩子的情绪反应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孩子内心想法的一个反应。对待孩子的情绪,有一些父母总是采用压制,否认孩子的情绪表达,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事实上,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孩子。当孩子和你分享考试中取得进步时,千万不要说:"下次考个满分才值得高兴。"而要学会与孩子一同分享喜悦。当孩子刚开始去上幼儿园,感到害怕的时候,不要说孩子胆子小,而是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去拥抱孩子。父母们要懂得学会共情孩子的情绪,分享孩子的喜悦,当孩子失意时鼓励孩子,不要抽身离开。但孩子有情绪,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只有理解和鼓励,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格。3、倾听孩子,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以一种权威式的态度,当与孩子发生分歧时,父母觉得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而去否认孩子的想法这种方法在教育孩子中是不可取的。学会多倾听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才能够更加的了解孩子。在生活中,当孩子发生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静下心来和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这交谈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不指责,不控制,平等的与孩子交谈。在彼此探讨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发现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可以共情的安慰孩子,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孩子走出脆弱是最大的帮助。现在的很多成年人都发现,自己本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源于小时候被父母情感忽视。如果你也经历过被父母情感忽视,那么从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也更多的去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疯癫小可爱

    2020-01-16

    725
  • “啃小族”正在毁掉孩子们的未来,令人堪忧

    萌娃总是能第一时间吸引大众的注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那个4岁的萌娃阿拉蕾呢?阿拉蕾刚出演亲子节目的时候,因为可爱的长相一下子就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4岁的小萌娃估计阿拉蕾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孩子只参加了一个亲子节目,就能瞬间走红网络,孩子火了之后,有很多机构都纷纷上门求合作,阿拉蕾的行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2016年不仅参加了综艺节目,还参与了影视剧的录制,出席很多公众的场合因为名人效应极强,据说阿拉蕾在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年入百万的目标,父母有这么一位孩子,想必也非常的自豪但是有没有人还记得这位4岁萌娃,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人问她累不累,阿拉蕾很乖巧地说:我要养我的弟弟啊。再苦再累都不怕。剧知情人士透露,阿拉蕾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累的时候只能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一个4岁的孩子,懂事的令人心疼,弟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4岁孩子的责任?如今阿拉蕾已经7周岁了,也慢慢消失在大众的面前,比起同龄人来说,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成熟,有一次孙红雷在节目问阿拉蕾想不想爸爸,阿拉蕾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除了阿拉蕾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心疼的小童模妞妞,三岁的妞妞因为没有配合好拍摄进度, 被自己亲妈狠踹,孩子没有哭闹,而是下意识地条件反射,害怕的缩了一下身子童模公司的人表示,父母打骂童模的事件其实非常常见,因为孩子不配合就会耽误到工作进度,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工作,只能通过打骂这种武力方式来解决不得不地说,啃小族养出来的孩子,真的是令人心疼不已啃小族对孩子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呢?(1)扭曲的金钱观童模的工资相比于其他领域来说,算是比较可观的,孩子从小充满铜臭味的环境中长大,接触到的都是商人之间的利益交易,长期以往下去可能会扭曲孩子的金钱观,极易养成爱慕虚荣的性格,不利于三观的养成(2)过于早熟童星出席场合的时候都要穿上礼服,化妆,打扮得非常的成熟,看上去像是个小大人,经常和成年人结束,就会失去最初的童真,造成性早熟。父母在知道孩子有商业价值之后,就会给孩子安排更多的活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孩子一步步地变成了父母赚钱的机器家长要如何避免出现啃小?(1)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发展孩子成为童模之前,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十分抗拒,就不要勉强了。之前有人采访过妞妞,其实妞妞并不喜欢这些衣服,也不喜欢拍照,但是父母却从来没有问过妞妞的想法(2)戒掉虚荣心父母啃小,有一部分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最后把孩子养成了赚钱的机器,来满足的私欲。父母应该戒掉虚荣心,还给孩子一个纯真的童年

    喝饮料会咬管子

    2020-01-14

    2266
  • 男孩回家路上遇陌生女子拉扯:“跟我回家!”,一句话自救

    孩子上课外班课前送过去,课后再来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最近在广西柳州一家培训机构一名孩子下课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人惊出一身冷汗1月8日,在广西柳州万达广场的某国学书院,一名白衣女子冒充家长,欲将一名男孩带走。监控拍下当时的一幕:——白衣女子:你在干嘛?怎么不回家啊?——男孩:你不是我妈妈。——白衣女子:回家啦,快点!原本坐着等家人的男孩站起来躲闪,而这个女子还要拉着男孩走。书院前台一位老师看到这情形,连忙问男孩:“是你妈妈吗?”男孩说不是,这位老师让孩子不要再理白衣女子。女子见状转身离开。事发后,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报了警,并将视频转发,提醒家长要提高警惕。这事顿时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据了解,事发的培训机构是位于广西柳州柳南万达广场的龙门国学书院。1月10日,记者来到了该培训机构,一名负责人表示,网传的儿童差点被拐事件确有其事,就发生在1月8日晚上7点左右。当天,白衣女子离开两分钟后,男孩的妈妈就来接孩子了,并在隔壁门面找到了这名女子。女子连连向家长道歉,还说拉男孩是想找人玩。记者还了解到,白衣女子经常在柳南万达里闲逛,几乎每个店她都去过,但店员们都说她的行为举止有些怪异。1月10日晚上柳州警方发布通报▼据涉事女子赖某家属介绍,赖某近期因感情受挫出现行为异常,曾被送医院接受治疗。目前,警方已认定为非案件警情。网友评论看完这件事,许多网友表示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幸好男孩和老师的反应都很迅速记得提醒孩子: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对娃的安全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嫌早

    No!

    2020-01-13

    524
  • 孩子是家长生活习惯的镜子,如何教导孩子,父母要从这几点做起

    一年下来孩子们的寒假、暑假的假期也不少,孩子们既可以不用上课又可以出去避暑,大写的开心,然而对于爸爸妈妈们并非如此,孩子放假在家,可是爸爸妈妈还要工作,根本没时间带孩子,那么孩子的暑假怎么过呢?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或姥姥姥爷家里,等到假期再去看看孩子。把孩子从老人家接回来后,宝妈发现孩子最近爱咳嗽,并且是手握着拳头,把拳头放在嘴边,开始弯腰咳嗽,偶尔孩子就有这样的情况,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给的诊断是孩子嗓子没有问题,这就很奇怪了,宝妈带着怀疑的态度观察孩子几天,逐渐的发现孩子像是在假咳嗽,动作更像是在模仿谁,于是仔细想了一想,是姥爷,由于姥爷经常咳嗽,而且会用手挡着,宝妈一下明白了,宝宝是在模仿着姥爷。宝妈还很疑惑,宝宝不过三岁多一点,怎么会模仿得如此像,经过与其他宝妈的沟通,了解了宝宝的模仿能力,并且许多宝妈也反馈说自己宝宝去了老人家里,也有类似的模仿情况。果然,宝宝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这也是作为父母或者长辈在孩子面前要言传身教的必要性,要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作为宝宝第一个接触到的教育,童年时期又刚好是孩子模仿力最强的时候,同时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这时候家里人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家长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对于孩子如此强的模仿能力,作为家长需要做些什么以给孩子最好的影响呢?首先是要懂得尊重他人,珍惜自己,对于孩子,原生家庭的力量不可小觑,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肚量有胆识,尊重他人,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那么,日常比较爱发脾气,小气的人就要注意啦,小心你的态度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努力的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要灰心丧气,仍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态度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完全地变成了你的样子,继承了你的习惯和为人处世态度,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这样,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然后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爸爸妈妈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那要给孩子一个做不到的理由,并且要道歉,不要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随便许诺自己什么,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家长。一个有信誉且负责任的家长一定会培养出负责任的孩子。用行为去影响孩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一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后,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爸爸妈妈,只有自己积极向上,孩子才会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会使孩子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同时也会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所以父母一定要带给孩子快乐,积极教导并影响孩子的心态,从而影响他的人生,让孩子掌握进入社会面对人生最基础的心态。孩子童年时期的模仿能力最强,而且此时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影响也极为重要。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很好地关注孩子,并且注意以上几点。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阳光

    2020-01-09

    626
  • 2-3个月的宝宝怎样度过“暂时性哺乳期危机”?

    通常在产后2-3月,持续7~10天,自我感觉奶水突然减少了,乳房无涨奶的感觉,孩子喂不饱,体重增加不足,从而产生焦虑,所以叫“暂时性哺乳期危机”。主要表现为:1. 喂奶时听不到宝宝吞咽的声音,说明奶水分泌少,宝宝吸不到足够的奶,吃奶后过不了多久又想吃奶,表现得烦躁不安;2. 妈咪自己感觉不到奶胀;3. 宝宝尿量少,换尿不湿每日少于6次;4. 宝宝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坦等。引起暂时性哺乳期危机原因很多,如产后焦虑、环境改变、过于疲劳、失眠、营养不足、过早使用奶瓶和安抚奶嘴等。五招应对暂时性哺乳期危机:1.不要急着加奶粉由于缺乏对暂时性哺乳期危机的了解,遇到暂时性哺乳期危机的妈咪就焦急不安,甚至怀疑自己的哺乳能力,忙着开始给宝宝吃奶粉,宝宝吃饱了奶粉,对母乳的需求量降低,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吮吸,乳汁分泌量反而会越来越少。所以即使奶量不足,也要让宝宝充分吮吸奶头,刺激乳房分泌乳汁,乳汁不足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形式弥补。2.精神愉快 充满信心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妈咪完全有能力以母乳喂哺宝贝。妈咪要消除疑虑,树立克服哺乳危机的信心。只要心情放松,母性的自然本能能够让妈咪安然度过危机。3.充分休息 保证睡眠妈咪最好能与宝贝一起作息,同吃同睡,一方面休息充裕,一方面与宝贝交流更频繁,更能刺激泌乳激素的产生。4.注意营养 饮食全面。

    姑娘只爱橄榄绿

    2020-01-07

    504
  • 1-5岁孩子任性胡闹爱哭?了解TA的思想才能见招拆招

    明明已经学会走路的孩子,却又开始哭喊“妈妈抱抱”;跟孩子说过无数遍,在公众场合要安静,答应得很好,结果到超市就大喊大叫,太烦了;总在大人最忙的时候捣乱,不是要陪玩就是在不停问问题……这些行为是孩子调皮任性吗?应该立规矩要TA严格遵守吗?据研究表明,三、四岁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是线性向前,而是呈螺旋状上升。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明明已经学会了的技能,突然又不能很好地掌握了。但这并不是孩子在故意跟家长作对,只是他的能力使然。如果此时,家长以批评、责备的语气惩罚孩子,那么,他的心灵必然会受到伤害。▲《你的3岁孩子:从友善到对着干的年龄》书中的插图世界级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曾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过1-5岁孩子的心理,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家长理解孩子并不是存心在跟你做对,也不是任性捣蛋,他们只不过是还没有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心智。1孩子指着橱窗里的东西是非买不可吗?常见场景:两岁左右的孩子指着橱窗里的东西,妈妈说:“我们不能买那个,怎么什么都想要?你不是有很多了吗?”孩子哇哇哭,妈妈生气。分析:其实,两岁左右的孩子分不清楚什么是意愿、什么是称呼。不论哪种情况,他都用“我要”。“我要”同时也有“我想”“我想到了”“我认出来了”“我喜欢”等等意思。应对方式:孩子指着橱窗里的东西时,也许只是为了向你表明TA认识这个物体,而并非是想要购买。家长说“不行”,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误解而开始哭闹。比如宝宝指着橱窗里的玩具小熊时,家长可以说:“啊,那是小熊呀。真的好可爱呢。”2当你正忙碌时,TA不停地来捣乱。常见场景:你在洗碗/做家务/处理工作时,孩子偏来凑热闹,不停地跟你说话,甚至要你抱抱。分析:如果跟父母亲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神经回路就会紧张起来。也许会为了小事大哭大闹,看似过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在发出警报——他很失望。应对方式:培养三个儿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台湾妈妈陈美玲曾经说过,“孩子们问我问题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说等一下,可是有一些时候我在煮菜,他跑来问我,妈妈,为什么天是蓝色的,我根本回答不了,我就把火关了,跟他说:你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一起去找一个答案。”这也许是很好的方式,值得家长去尝试、去完成。3去超市,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还跑来跑去,大吵大闹。常见场景: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嚷,什么都想要。妈妈生气地大吼:“你再不安静下来妈妈就要打屁股了”。孩子更加哭闹。分析:周围一下子出现那么多东西要看、要闻、要听,造成孩子神经系统过载,孩子就会抓住一样东西释放压力,重新掌握主动权。应对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安静的时候,自己的音量却提高了,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或者充满诱惑的环境时,比如车站、机场、商业街等,可以先给孩子一个任务,让TA的大脑被“工作”占据。比如:“我来选胡萝卜,你帮我找一下西红柿吧。”四岁的孩子,一个目标大约能在大脑里保存十几分钟,所以要经常提醒孩子该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并积极地评价TA的行动。4越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做完还笑,是不是在挑衅?常见场景:“不要再玩水了,洒的到处都是”,TA却玩的停不下来。“不要玩门了,小心夹手”,TA却玩的更加开心了。“不要打人”,TA却又打了一下,还看着你笑。分析:禁令会在孩子大脑中产生两个动作:唤起一个动作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图像,之后再否定它。小孩子并不能在大脑中连续完成这两个动作。应对方式:两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否定信息,很容易把“不要XXX”理解为“要XXX”,并且还会迅速服从“要XXX”的指令,怕反应慢了你会生气。因此,不要把命令说的太复杂,直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用否定式。5只在妈妈面前任性、哭闹,是妈妈太纵容吗?常见场景:跟爸爸或奶奶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就会自己站起来,反之跟妈妈出去玩,摔倒了要哭要抱。在幼儿园表现很好,晚上见到妈妈就变得非常任性。有时候,爸爸还会在旁边“添油加醋”:“哎呀,你白天不是很乖吗?怎么见到妈妈就开始不乖了呢?”妈妈都要抑郁了。分析:妈妈就是孩子的靠山,所以TA在其他地方“忍气吞声”,在妈妈面前“有恃无恐”。妈妈不要以为孩子故意给你找茬,并不是因为你镇不住TA,而是TA的眼泪只敢留给妈妈这个无条件爱TA的人。应对方式:知道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对于妈妈而言,这是甜蜜而又苦恼的负担。耐心一点,等孩子再长大一些,TA就更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而不是赖着妈妈了。当孩子哭的时候,不需要说太多话,只需要轻轻抱着TA,给予共情就可以了。

    怪萌星人

    2020-01-06

    1408
  • 孩子遭老师毒打妈妈竟未察觉,不会“望闻问切”,幼儿园别急着送

    近些年随着几起发生在幼儿园的虐童事件曝光,很多老母亲们都对幼儿园产生了防备。也经常会问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怎样,可奈何我们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支支吾吾半天也叙述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久而久之老母亲们失去了耐心,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表达,可这样的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可我们身为母亲竟然还傻乎乎的被蒙在鼓里。近日许多昆明市市民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一条名为曝光某某幼儿园的消息。消息中还附上了一段视频,点开视频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一家幼儿园里,一名老师模样的女子对着一个小男孩不断的打骂,孩子的哭泣声音充斥着整段视频,许多家长看完视频之后,都为男孩的遭遇感到心疼,也对这位打孩子女子的行为感到愤怒,孩子究竟犯了多大的错,竟然被如此对待?带着广大市民的疑问,昆明市某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涉事幼儿园,记者通过对话该幼儿园的园长得知,该名女子确为孩子的老师。园长解释说事发当日由于被打孩子不好好吃饭,老师生气教育了孩子两句,没想到孩子来了脾气,想要脱鞋发泄心中的不满,老师着急帮这个孩子穿鞋子,而孩子不穿,气急之下才打了孩子。记者也采访了挨打孩子的母亲也就是这个打孩子视频的发布者。据这位母亲讲述,对于女老师的理由她不能接受,孩子不听话可以引导,这样对孩子下狠手根本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做的事情。视频中挨打孩子的母亲还告诉记者,视频是这所幼儿园里的一位已经的离职的老师,偷偷发给她的,当她看到视频的时候,距离孩子挨打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孩子每次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闹,已经对幼儿园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近些年幼儿园虐童事件频繁发生,老母亲们每每把孩子送入幼儿园里,心都狠狠都揪起,就怕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委屈。接孩子放学以后,不得不追着孩子问这问那,可是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表达能力根本就达不到完整叙述某个事件的程度,问多了孩子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想要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怎样,家长的问话就得有点技巧。掌握“望闻问切”四大法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父母轻松了然于胸。1、 望——看见孩子的情绪我们都知道当成年人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微笑来影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这种可以利用表情隐藏真实情绪的做法被称为表情控制。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就是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有相关机构做过一个名为“失望的礼物”的研究,他们找来三个盒子,在每个盒子里,依次放入孩子不感兴趣的礼物、孩子喜欢的礼物和不放礼物,实验者要求孩子每打开一个盒子就抬头看向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孩子的面部表情。研究人员发现,2-3岁的孩子虽然表情管理的不好,但是她们已经开始试图用微笑来掩盖内心的情绪了。既然孩子的表情不可全信,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的心情呢?这就需要家长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或者莫名的哭泣的时候,正是他们内心的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提起注意了。2、 闻——听孩子的话外音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四岁的女孩问妈妈: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帮忙么?这位妈妈当时比较忙,就草草的回复可以,然而这个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竟然遭人猥亵了,猥亵孩子的男人所找的理由就是:你能躺在床上,帮叔叔个忙么?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出某些话,家长需要认真思考孩子每句话背后的动机,比如,当孩子试探性的问:明天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么?家长不要立刻否定孩子,要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然后根据孩子的话来判断,幼儿园里是否有让他感到不开心的事情。3、 问——问具体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接孩子放学以后,都会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里过的怎样?这样覆盖层面比较广的问题,对于没有抽象思维概念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回答。因此很多孩子都会用“嗯”来回应,从这个简单的字我们无法判断出孩子到底在幼儿园过的如何。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克莱尔·霍西为广大父母提出来一个“12分钟问话”建议,他建议父母每天最好能够抽出12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有目的、有准备的问孩子一些细节化的问题。比如通过问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做了什么游戏?”可以知道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情况。问“今天在学校里有没有拉臭臭”,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不是放松的。4、 切——和孩子进行角色切换李玫瑾教授说过:当我们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切换。放学回到家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角色切换的方式复盘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而家长扮演孩子,然后故意表现出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做游戏、上课不认真等行为,观察孩子的应对方法,因为孩子所做出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模拟老师的行为。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人生中所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如果初期体验不佳,那会对孩子一生都产生影响。我们鼓励家长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状态,并不是说要家长完全帮孩子规避风险,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在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后,及时为孩子做心理疏导,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缓解。

    怪萌星人

    2020-01-06

    505
  • 网红育儿博主罚6岁女儿独自留家自己却去旅游,惹众怒后致歉

    因自曝“惩罚6岁女儿单独留家至深夜”,广州育儿博主“粥悦悦”的育儿方式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其单独将6岁儿童留在家中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2020年1月2日凌晨,“粥悦悦”在微博发布致歉信,称已删除原微博,为自己的言论行为感到愧疚,并已在事后与女儿沟通。争议起因系“粥悦悦”在2019年12月30日下午发布的一则微博。该微博称,粥悦悦全家打算去珠海长隆玩,出发前夜,粥悦悦对孩子们提出要求,称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留在家里,而粥悦悦6岁的二女儿并未完成。粥悦悦在该微博中描述,其将二女儿独自留在广州的家中,其余全家人去了珠海,并拒绝了提出帮忙去家中照看的邻居、钟点阿姨等人。而这一天中,通过监控视频和电话联系,6岁的二女儿则出现了“粉丝泡了很久都是生的”“害怕一个人在家”等状况。粥悦悦在该微博最后写道,“孩子会从每一次经历中吸取教训”。该微博引起巨大争议,目前已被删除。不少网友认为,单独将6岁孩子留在家中是完全错误的。微博大V、儿科专家张思莱评论称其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并认为,万一孩子在家中发生意外,将来不及处置。2020年1月2日凌晨,“粥悦悦”在微博发布致歉信,称2019年12月30日在微博发布的关于“惩罚6岁孩子在家,全家外出游玩”的日志中的教育方法不够妥当,给网友造成不良影响,深表歉意。致歉信中称,作为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承担着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应该传播正确的育儿方式及社会正能量。粥悦悦表示,其已深刻反省,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言论行为感到愧疚,事后也与二女儿进行了沟通。致歉信中表示,今后其会向读者传播更正确的养育方式。南都记者获悉,粥悦悦原名邹悦,出生于1983年,是一名绘本漫画作者,著有多本育儿漫画,是3个孩子的母亲,在微博上粉丝量达到156万。

    扮猪吃老虎

    2020-01-02

    552
  • 心理学角度:为人父母,永远也不要对孩子做这3件事,太伤人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他的命运密切相关,可以说,早期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一个人的思维和性格。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童年中找到征兆。很多人都会有些不堪回首的童年,有些话,有的事,可能到现在无法释怀。过去已经不可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些再传给下一代。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做这三件事,否则给孩子留下的心理创伤,可能会直到永远。(1)给孩子下定义“你怎么这么笨”,“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这样的话,经常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特别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那么这些话可能就是家常便饭。虽然,父母的本意是激励孩子上进,但是他们不明白,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心理暗示,让其在潜意识中相信这种说法。一旦孩子被这样“贴上标签”,往后的人生就十分悲惨了。(2)毫无理由地殴打或辱骂很多成年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不敢和别人说心里话,不敢接受别人的爱,不敢拒绝别人,这其中绝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在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得不到安全感。小时候的时候,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对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是那种喜怒无常的人,喜欢毫无理由的殴打或者辱骂,那么我们就会渐渐的缺乏安全感。这种情况,大多数会持续终身。(3)欺骗孩子很多人以为,孩子的记忆力很差,所以骗骗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上,虽然孩子不一定能记住事情,但他们往往能记住感受。他们能记住被欺骗时的难过痛苦,能记住哪些人是不可信任,能记住以后不能再相信别人。这种点点滴滴的不信任累积起来,给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结语:可惜,上面这些事,非常常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哪怕成年以后,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希望这些事,能在我们这代断绝。

    三七二十一

    2019-12-31

    713
  • 颜色可代表孩子性格?孩子喜欢这两种颜色,家长要注意了

    随着孩子成长,家长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鲜艳的颜色,这是因为孩子感官方面的认知能力提升,且对不同色彩的敏感程度提高,经常让孩子看不同颜色,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还能开发智力。每个孩子喜欢的颜色并不相同这一点通过家长询问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有些孩子喜欢明亮的颜色,比如黄色、红色,有些孩子喜欢则喜欢优雅的颜色,比如紫色、蓝色,还有些孩子喜欢暗色系,比如黑色、褐色等,殊不知孩子喜欢的颜色不同,性格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不同颜色暗示着不同性格1、喜欢黄色黄色是比较明亮的颜色,象征着孩子思维方面的优越性,不过正是因为思维活跃让孩子变得与众不同,阻碍了孩子交际方面的发展,这类孩子很难跟他人成为朋友。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能要多花些心思,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2、喜欢绿色这种颜色属于自然的颜色,象征着治愈,说明孩子生活中经常因为倔强而受伤,但孩子的自我治愈能力较强,并不会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引导孩子大方地表达情感。3、喜欢蓝色蓝色象征着沉着的性格,说明孩子心思非常细腻,但这种孩子容易把心事藏起来,不爱表达出来,从外表上看,会显着有些老成。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好多培养孩子表达方面的能力。4、喜欢红色红色是最易引起注意的颜色,象征着积极、乐观、直接性格,但由于孩子太过自我,导致孩子可能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严厉的说教。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适当改变教育方式,温柔以待,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耐心,做事时也能更加周全。5、喜欢紫色紫色在众多色系中最为优雅,说明孩子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会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成为受人喜欢的类型,但反观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孩子不够自信,忽视自我感受。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多跟孩子沟通,鼓励孩子以自我感受为主,正常释放情绪,这样孩子可以越来越有自信。6、喜欢深色深色系包括黑色、褐色、灰色等,喜欢深色说明孩子性格偏忧郁一些,情绪起伏比较明显,同时又反映出孩子安全感不足。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加引导,通过交流了解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喜欢什么颜色,可以被人为干预吗?孩子早期感官方面发育阶段,更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因为明亮的颜色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当孩子逐渐长大,生活环境中某些因素,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影响,这时候孩子再喜欢什么颜色,就只能遵从本心了。不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热衷的颜色,可能并不能代表潜意识里某种性格的存在,是无法被人为干预的,所以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忧。可见孩子喜欢不同颜色,不仅是孩子的喜好,同时还能从色彩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各位家长,你家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呢?

    不吃早饭是被学校惯出来的

    2019-12-30

    702
  • 分离焦虑未必是坏事,错误理解,才是对孩子的伤害

    每当幼儿园开学季,“分离焦虑”这个名词就会引起无数家长的重视,这就给了家长们一份错觉—分离焦虑只有在孩子离开家庭(或者父母)的时候才会被诱发;另一个方面,宝宝日复一日的不断哭闹令家长或恼怒或心疼,手足无措又无可奈何,这就让家长们产生了第二份错误认知: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我们家两个孩子在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与家长难分难舍的情况,反而欣然向往,到底我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建立在我们对分离焦虑的正确认知之下早做预防。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帮助大家“脱坑”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什么时候产生,分离焦虑对孩子的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幼儿阶段)。分离焦虑什么时候产生?善于搜索的家长,会发现对于分离焦虑,百科是这样的一段描述: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那么分离焦虑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答案是:婴儿普遍在8个月龄的时候就会有分离焦虑的情绪出现,必须强调,这是一种“情绪”,而且是婴儿的必经情绪。有的家长会有疑问:我家孩子从出生到1周岁(甚至更久)我都没离开过他,这样也会在此时有分离焦虑的情绪嘛?是的,因为此时的“分离”,并不是单指见不到母亲,还包括了心理方面的分离。在0~6个月龄时,孩子仍未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已经分离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在7个月龄开始到3周岁期间,孩子就明显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正常自闭期(0~1个月),正常共生期(2~6个月),分离期(6~36个月)。细心的家长又会有疑问:为什么说是8个月左右会产生分离焦虑,而不是6个月的时候?这是因为一般6、7个月开始,他们发现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体共生的,但却还不能理解“客体永存性”(即一件事物客观存在,你暂时看不见它,它也是存在的)。但宝宝会以为“看不见”=“不存在”,妈妈离开=妈妈不见了/妈妈不要我了。此时的孩子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见不到妈妈的焦虑,还有心理上与妈妈各自独立的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十分矛盾的状态。幼儿心理分离的矛盾状态幼儿在此时面临着怎么样的矛盾呢?非得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又喜又卑,喜在前头卑在后面。【幼儿的喜】这种“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份惊喜,被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项技能,在身体技能上,他可以不依赖父母就做到翻身、抓握物品的动作。在幼儿阶段,他们总是会对自己所掌握的每一项技能充满兴趣:当开始掌握翻身技能,他们就不断翻滚,然后兴奋地看向父母,期待父母的赞许;当开始掌握抓握技能,他们就不断地摔东西然后哈哈大笑,然后又要拿回来,再摔再拿;当开始掌握坐的技能,他们就不愿意躺着,即便不断东倒西歪还是企图要坐起来...剖析他们的底层心理逻辑,他们在此前始终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主宰,但是却只有哭喊一项能力,现在他逐渐增添了新技能,仿佛自己的“无所不能”又更进一步,这让他们十分兴奋。【幼儿的卑】这里的卑并不是错别字,不是悲伤的卑,而是自卑的卑。为什么他们会自卑呢?不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吗?很简单的一件事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他们只是自认为自己全能而已,而当他们开始实践这份技能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弱小。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下那该死的床,摔出去的东西没人帮忙他就拿不回来,如果没人扶着他就坐不稳...相比之下,此前被他们认为是自己附属的母亲,比起自己来是那么的强大,妈妈总是能做到自己难以企及的事情。一个自以为是全能神的自恋狂,突然发现自己才是最无能的那一个,而真正让他们产生焦虑的是:原本附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全能(妈妈),竟然不是自己的,这个世界有各种他不知道的未知,面对这个世界他是那么的无力。换个角度来想象一下:某天你落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上面有各种你不知道的危险,各种你没见过的野兽,但你有一把枪可以用于自保。但是当你兴奋的仰天射击的时候,却发现这把枪是一把仿真水枪...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恐惧、甚至乎绝望,你的精神世界面临着坍塌的可能性,孩子同样如此。照这样的说法,很多孩子应该会成为疯子,但为什么却没有这种崩溃的状况呢?这就与分离焦虑对于孩子的意义有关。分离焦虑对孩子、父母的意义因为分离焦虑会让孩子产生哭闹的行为,父母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分离焦虑就是一个只有负面意义的情绪或者病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孩子察觉到与母亲分离时哭是极其正常的表现,有些妈妈会觉得自己一走宝宝就哭是宝宝安全感 不足,分离焦虑太严重,反之如果宝宝不哭就是安全感充足的表现。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理解方式,妈妈一走宝宝就哭,并不一定是安全感不足所致,一个安全感再充足的成人被人扔到荒山野岭同样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调整过来的速度不同。如果父母一再坚持这一简单粗暴地理解,那么最终只会对孩子造成误伤。对于幼儿而言,判断的标准并非哭与不哭,而是母婴依恋关系。母婴依恋双向关系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四种类型区别就在于妈妈离开和回来时,他们会不会真诚且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想念,哭闹也好,撒娇也罢,都是好的。宝宝有“分离焦虑”,在和妈妈分离时哭闹,正是因为宝宝认为妈妈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人,妈妈向宝宝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是母婴依恋关系健康的表现。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对妈妈的离开毫不在意的回避型宝宝,不能正面表达自己情绪的拒绝型宝宝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矛盾型宝宝。再次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幼儿面对与自己的母亲分离都不会焦虑,那么其必然是因为孩子没把内在安全岛建立在母亲身上。总而言之,分离焦虑是每一个孩子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对于准备入园的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心理发育滞后甚至是停滞的检验标准。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即便分离焦虑是每一个健康孩子必然会经历的心理发展路线,但横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心理发展阶段时,心理需求不被满足或者是被过度满足,就会造成心理固结导致心理发育停滞。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能采取怎么样的方式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呢?1、帮助宝宝认识“客体永存性”所谓“客体永存性”前文我们已经描述,就是看不见不一定不存在,对于细分到幼儿与妈妈身心分离的情况而言,就是看不到妈妈不等于妈妈消失了。对于7、8个月龄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表情与动作,因此和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但做游戏可以--“躲猫猫”、“做鬼脸”1)妈妈把自己的脸挡住,或者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几秒钟;2)做个夸张的表情再出现,观察宝宝的表情;3)告诉宝宝:宝宝暂时看不见妈妈,并不是妈妈不在了。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和宝宝短暂分离的情况,例如上厕所,又例如离开房间去门口取快递...每次离开的时间拉长一点,在短暂的分别中让宝宝意识到: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妈妈离开了还可以再回来。2、正式且愉快地道别,并明确回家的时间有的母亲为了避免分离时孩子哭闹,会选择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但这是最伤害宝宝的行为。对宝宝来说,不知道妈妈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让他们最着急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每次分离时用愉悦的情绪和宝宝解释清楚妈妈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即便语言他可能听不懂,但是这个动作做多了,孩子就能逐渐理解:妈妈做这个动作(说这句话时)就是要暂时离开,而且一定会回来。即便孩子可能大哭,但切记信号一发(例如“byebye”),就果断离开,与孩子而言这个信号既是表达不舍,也是承诺。如果你的工作或者回家的时间的不可确定性非常大,那么请选择你最有把握的时间,提前回来对孩子是一种惊喜,但如果你总是违背承诺,到了下次分离时,孩子的焦虑就会更加严重。回家以后也需要第一时间带着愉快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大大地拥抱,告诉孩子妈妈回来了,这同样是在强化“妈妈一定会回来”这个认知。3、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当与孩子相处时,尽可能地多和宝宝进行互动,这会让宝宝明白,即便妈妈经常会“消失不见”,但妈妈永远是爱他的,即帮助孩子理解“分离不一定代表不爱”。4、提升其他看护人的陪护质量在一些保育园的宝宝可能也就刚入园的一两天在和妈妈分开时会哭一哭,之后大部分是在保育园玩得不愿意回家。为什么呢?因为保育园有很多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还有老师带着做有趣的游戏、运动,生活非常又充实、有乐趣,宝宝不会觉得无聊。但很多家庭的情况是,妈妈离开之后,宝宝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他们不太懂怎么和宝宝进行互动,只负责宝宝的吃喝拉撒,宝宝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愿意和妈妈分开。提升其他看护人的陪护质量,让宝宝觉得,妈妈离开后,和奶奶/阿姨在一起也能很快乐,可以有效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寄语:不要担心孩子会永远粘着你,事实上孩子比你更渴望独立,宝宝和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的独立宣言就会猝不及防的到来了。

    Boy

    2019-12-29

    1547
  • 孩子说谎怎么办?很多父母还不知道孩子说谎的真相,每天都在误会

    大家都听说过匹诺曹的故事吧,一旦匹诺曹说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相信在每一个家长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一旦孩子说了谎,就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免不了家长的一顿责骂。说谎是每一个人都抵触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孩子说谎后,家长们别着急往孩子身上贴上“坏孩子”、“说谎精”的标签,一些孩子虽然说了谎,但背后却是有原因的,家长只要耐心的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就能发现孩子为什么会说谎。下面跟着我一起探究孩子说谎背后的深层原因。一、大脑发育更完善更聪明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谎话连篇,但是孩子说谎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大脑变得越来越活跃,变得越来越聪明。根据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到了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黄金期,大脑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孩子开始会用大脑思考问题,开始学会说谎话。孩子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孩子的大脑发育越来越完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说谎带来的坏处,为了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孩子。二、逃避惩罚一些天性活泼的孩子喜欢调皮捣蛋,不是折断妈妈心爱的口红、亦或是打翻爸爸珍藏已久的红酒,然而孩子的调皮捣蛋的行为让不少家长感到非常的生气,一些家长甚至责骂甚至把孩子打一顿,以解心头有之气,经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于是通过说谎的方式掩盖事情的真相,以此逃避做错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犯错不是坏事,但是犯错后用错误的方式处理事情却是非常糟糕的,一部分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宁愿用说谎的形式掩盖事情的真相,所以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害怕惩罚而故意惩罚,家长千万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这会让孩子的心里因为恐惧逃避责任,家长可以采用谈心、检讨和温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孩子最能接受的一种,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为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告诉孩子做错事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做一个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家长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三、寻求关注很多的孩子从出生之后,一直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或者妈妈其中一方照顾,爸爸或者妈妈为了孩子的奶粉钱奔波,孩子早上眼巴巴望着家长匆忙的上班,晚上满心期待的等待家长的归来,一些孩子甚至睡着了都没有看到家长的身影,就连孩子一些重要的生日都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在内心深处对家长的爱的渴望,渴望被家长关注,于是就会选择用谎言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迫使家长从繁忙中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看望自己。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睡觉的时间,希望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有家长的陪伴,但是家长也有家长的重任,一时的忙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处理好亲子之间的关系,在家长空闲的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温暖的呵护。说谎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孩子说谎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才更更好地引导孩子,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保驾护航。

    jump

    2019-12-27

    1770
  • 尿床的孩子不能骂,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家长可以安慰孩子

    尿床对于5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大多数的父母对此都能理解,因为孩子年纪太小,膀胱的容量还没有大到可以容纳肾脏一整晚分泌的尿液的量,再加上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无法在睡梦中控制排尿,所以就会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尿床。但是部分家长对此感到困扰,一方面是觉得常常洗床单很麻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孩子尿床是不是说明他的肾脏有问题,于是这类家长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曾有个家长因为孩子尿床的问题带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刚开始他们没有把孩子尿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总是为孩子收拾被尿湿的床单,家长也觉得很烦,于是常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不尿床?真是不让我省心,你看看隔壁XX,人家年纪还比你小呢,都不尿床了。”家长以为这样激孩子,会让他努力控制自己,但是他们却发现孩子尿床越来越厉害。而且孩子每天早上都表现得非常焦虑,似乎在懊悔尿床这件事。尿床这件事持续到孩子开始上小学都未结束,家长们,骂过孩子、也打过他,但是始终没有解决,所以他们带着孩子到心理医生诊所治疗。结果医生告诉家长们孩子之所以直到现在还无法控制尿床,就是因为父母给他的压力太大,让他变得敏感、自卑,所以孩子的尿床其实是被心理因素刺激了。其实父母不想孩子尿床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孩子尿一次床,父母们就要花好几个小时清理床铺。可是大家要知道,孩子自己也不愿意尿床,他也觉得尿床是件很羞耻的事情。但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这时候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安慰。前段时间,演员黄磊就因为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如何处理孩子尿床这件事而获得大家的称赞,他家的第二个女儿妹妹当时大概四岁,一天夜里尿了床,第二天就问黄磊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尿床,于是黄磊把妹妹尿床时做的梦编成了一个故事讲给她听。这种没有责骂、没有嘲笑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经历了尿床的尴尬之后,不会保持不好的情绪,还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理解了。家长们面对尿床的孩子时,除了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孩子尿床。比如临睡之前的半小时内别让孩子喝水,督促他去过卫生间再上床睡觉。还可以鼓励孩子半夜起床上厕所,家长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尿壶和夜灯,让他有机会自己小便。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尿床的情况有了改善时,父母可以夸奖孩子。当孩子尿床的情况始终没有改变时,家长应该安慰他,让他不要太焦虑。大多数孩子在学龄期之前就能学会不再尿床,当然,也有部分孩子尿床是由于病理性因素,倘若孩子尿床迟迟没有得到改善,家长也可以带着他去医院检查。

    单身挺住

    2019-12-25

    477
  • 孩子脾气差,社交能力弱,家长应该怎么引导解决?

    孩子脾气差,社交能力弱,家长应该怎么引导解决?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也是有个弟弟妹妹,孩子都在家里当成了至高无上的小皇帝,一出门就是皇帝打架,谁也不让着谁,一个比一个凶。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感到十分的困扰。比如:“我的儿子经常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别人不给他,他就是又打又咬的。”、“我的孩子向我提出要求,我若反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孩子总是做事情冲动,也不考虑后果,最关键是老闯祸!”其实,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儿童身上的一个素质,那就是他的社交能力。为什么孩子喜欢发脾气?还这么容易攻击他人?为什么出现胆小害羞的情绪,不敢跟其他人交往?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受到了阻碍,除了哭闹和发脾气,他想不出来任何的办法解决他。所以,这也行为也成为他们受挫折之后自然而然的表现。每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再到步入校园都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以上所说的心理脆弱、爱攻击他人、性格孤僻,这都反映出孩子社会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家长都没看出这背后的原因,一般遇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这样做:先简单地制止孩子这样的问题,然后告诉孩子你不要这样做,这样做不好,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孩子可能会当时停止这样的坏行为,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会重蹈覆辙,再次犯错。你会发现我们这样喜欢简单制止孩子行为的家长,他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会重蹈覆辙?因为一件事能不能做,都是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并不是孩子能理解,也不是他能想的。你希望孩子乐于分享,把玩具、零食分给弟弟妹妹或者其他的小伙伴,你也希望孩子能大度一点儿,把孔融让梨的思想发扬一下,但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啊,这是成人的思考模式,并不是孩子的。你只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并没有促进他思考。所以,无论你怎样强调孩子应该如何做,孩子还是很难理解,我们要改变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帮他改变认知,也就是传说中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一旦改变了,行为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变化。三岁的小土豆把一个玩具借给了五岁的强强,过了一会小土豆想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可是强强玩得正开心,并不想还给他。结果小土豆冲上去一口咬住了强强的胳膊,然后强强开始尖叫,两人扭打起来。过了一会,小土豆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强强也开始嚎啕大哭起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对方的牙齿印,还有抓痕,弄得?双方都不开心。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孩子打?架?,却不懂他背后的心理学。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并且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通过攻击别人来发泄情绪。这也叫做“挫折攻击理论”!那些犯罪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攻击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失败者。当他觉得自己失败却也无可奈何的改变,就很容易出现伤害别人的情况发生。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就习惯去攻击,即便是没有出现攻击行为,当他想不到解决办法时,他也会变得异常痛苦、难过甚至压抑。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几个步骤帮助孩子解决难关,促进思考如果不去改变,孩子就会重复这种思维过程,也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1. 面对冲突认同儿童的感受冲突中孩子的情绪经常会高涨,因为在这个时刻,孩子们对他们的目标感觉很强烈。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加任何主观判断来接纳他们的情绪,帮着孩子分析。这才能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然后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2. 反复叙述问题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或者父母的解决方案,要让孩子明白你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你也正在听。孩子叙述问题可能没有那么清楚,身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帮助他重新组织好语言。尽可能地描述自己的心理。遇到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小土豆思考,而不是打压他。告诉孩子:你看,这样发生了冲突,你们两个人都不开心,你可以想一个办法,让两个人都不生气,然后拿回玩具。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孩子对待社交问题的思考。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是要帮助他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他思考什么。我们要把对话主动权教给孩子,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告诉他的。当孩子自己想出一些办法并且运用到生活中,而且还得到了反馈,他就有一种强大的自豪感、成就感。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告诉他正确的社交方法,那么就可以帮助他提高面对困难时抗击打能力。即使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也可以用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这种能力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叫做心理弹性。一个拥有高心理弹性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比一般人更容易接受,也会比一般人心理抗压能力更好,所谓风起云涌、波澜不惊,就是这样的吧。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我们不去刻意的训练孩子正确的思考方式,他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也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显得更加脆弱和激动。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我们不能着急,应该先帮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然后让他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当孩子找到了解决办法,他怎么还能会生气呢?我要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认知模式,从而改善他的行为,也提高他的社交水平,而不是告诉他,这不行那不可以。让孩子变成一个具有高社交能力的人,从帮助孩子思考挫折开始。

    Eat

    2019-12-24

    497
  • 告别“家长越催,孩子越慢”模式,孩子真正拼的不是智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和孩子会看电视,玩手机到很晚,已经忽略了正常作息的规律性和重要性。在国外很多家庭,在孩子4,5岁时就开始教授时间管理课。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有人开玩笑的说,全世界妈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点!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很多妈妈便深刻体会了这一点:快点起床,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洗澡,快点睡觉!然而,你越催,孩子越慢,很多妈妈们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喜欢磨蹭拖拉。一、树立正确时间观念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可以帮助孩子合理的规划时间,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其次可以让孩子更有时间观念,形成一个遵守时间的观念。最后,可以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珍贵,更加珍惜时间。珍惜时间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效率的体会,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的宝贵在于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孩子从小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需要家长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1、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培养孩子时间观念还可以通过一起制定时间表的方式。参考家庭成员的共同意见,一起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其中包括吃法睡觉等具体事宜,并严格执行,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2、大人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个时期宝宝的自控能力很差,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但是模仿能力很好。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规律作息时间,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以便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时间。3、讲睡前故事家长可以在睡觉前为孩子讲睡前故事,让孩子养成习惯,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犯困。同时,还可以使孩子获取到一定的知识,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飞驰人生

    2019-12-23

    6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