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母婴育儿 >
母婴育儿
帖子 版主:母婴育儿版主
筛选 :
作者 查看
  • 教完孩子的东西转头就忘?不是记忆力太差

    有一次和小区中的宝妈聊天的时候,谈到孩子的记忆力问题,有一位妈妈很苦恼,她说自己的孩子已经快6岁了,但是记忆力特别差,刚教完的东西,转个身就忘了,加起来都没到一分钟,甚至开始担心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很多家长都会犯同一个错误,他们认为孩子的记忆力和智商一样,好不好都是天生的。其实不然,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或者记忆大师,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都是经过后天努力才取得巨大的成就。每一个问题的背后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孩子记忆力差,这5点原因家长要清楚:受记忆力发展规律限制孩子的记忆力就和身体成长一样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孩子的记忆力不是天生不好,而是受到了规律的限制。【0-1岁:模仿记忆】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感知到周围人的动作,会下意识模仿大人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记住更多的肢体语言,认识更多事物。【1-3岁:长时记忆】随着大脑的生长发育,孩子的脑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力也越来越好,但是这个阶段孩子只是无意识记忆,记忆的内容只是事物的表象,虽然记得快,但是很容易就忘。【3-6岁:意识记忆】3岁开始,孩子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记忆力也从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记忆,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复记忆,但是这个时期孩子虽然已经有意识主动记忆,但是对记忆的内容并不理解,这种记忆并不深刻。受记忆力特点影响6岁之前的孩子,记忆力的最大特点就是表象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受到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孩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无法像大人一样看到事物的本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能记住那些在他看来有意思的东西。专注力受到干扰,记忆分散专注力是记忆的基础,没有好的专注力,在记东西的时候无法集中精神,效果不会好。而孩子的专注力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特别大,大脑容易兴奋,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也很差,造成记忆分散。错过记忆力的最佳时间人的大脑是有运行规律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孩子的大脑激素释放量不同,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一天中,有3个记忆的黄金时间,孩子记得会更快:【早上6点-7点】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之后,这个时间段的大脑容量是很大的,而且是最放松的状态,还没有处理其它信息,这个时间记忆很轻松。【上午8点-10点】早上做过一些活动之后,这个时间孩子的身体器官与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状态,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记忆力会很清晰,一般都会在这个时间学习数学与英语等逻辑比较强的知识。【晚上睡前1-2小时】睡前的2个小时是大脑重复记忆的关键时间,无论是身心都感到放松舒适,这个时候复习之前接触的知识,记忆会更深刻。教育方式选择不当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会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记忆,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死记硬背”可以说是众多家长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对孩子来说确实最坏的方法。刚教完“转身就忘”,孩子记忆力太差,背后的5点原因家长要清楚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跟不上,即使当时记下来了,真的就是转身的功夫,就能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对记忆的内容一点都不懂,就好比让大人去背《史记》一样,晦涩难懂的内容,谁都记不住。

    媳妇比老婆来的好听

    2020-01-17

    813
  • 你会给宝宝剪指甲吗?这些知识你真的了解吗?

    公司一位90后的同事产假后来上班,拍了一张自家宝贝的照片给我们看。让我们帮忙看看她家宝贝的指甲情况,为什么总往肉里长?要不要做手术?看了之后,毫不犹豫的跟她说,这是明显的嵌甲。这种现象在医学生上称为“嵌甲”,即:脚趾甲往肉里长,趾甲嵌入了甲沟,还会引起肿胀、疼痛。稍微触碰,疼痛难忍。长期不医治,就容易引起甲沟炎或其他炎症。显然,同事的宝贝也是犯了这样错,是明显的因指甲嵌入肉里引起的,并且已经发炎。轻微的嵌甲,也会引起红肿与压痛,只要将趾甲稍微留长,调整数日即可恢复正常;严重的情况下,就要到医院就医了。孩子之所以出现嵌甲现象,归根究底是父母的错。很多父母总喜欢把指甲剪成弧形,似乎把指甲剪圆整才完美。可是这样做法就大错特错了,容易使长出来的指甲嵌入肉里,形成炎症。而剪趾甲的正确形状应该是剪成长方形、留白1㎜(顶端成直线),而三角形、圆弧形都不是正确方式,指甲长度应该超过足趾的皮肤。除此之外,还有的父母怕孩子指甲里,藏污纳垢不卫生,喜欢把孩子指甲剪短短的。素不知这样反而不好,会让指甲周围的皮肤失去保护,有刺痛感。正确的做法,应该剪成与指头齐平。而当指甲里有脏东西时,不要用尖锐物体去挑,应用清水冲洗。当手指上有肉刺(俗称“倒长皮”),不要用手指去拽,而是用剪刀齐根剪掉。建议给宝宝剪指甲正确的做法和有利时机:周岁以内的宝宝,由于太小,不能很好的领会大人真正意图,建议在宝宝熟睡时剪指甲。稍微大点的宝宝,到两三岁时,可以跟她协商、寻求宝贝配合,明确告诉她剪指甲的意图和意义,并给予赞扬和鼓励。因每个宝宝生长发育情况不一,指甲生长速度也不一,剪指甲的周期就会不同。一般能看到指甲长度超过手指了,基本上也该剪了。不然很容易抓伤自己或他人,还容易藏污纳垢、不卫生。通常手指甲为一周剪一次;脚趾甲,一方面生长较慢,另方面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一个月剪一次即可。具体修剪时期,宝妈们日常应注意观察,根据宝贝指甲的实际生长情况来把握。幼儿剪指甲的一般程序和操作方法1、把宝宝放平躺在床上,或者抱在怀里背靠着自己,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好妈咪和宝贝是同方向、同角度剪比较容易,不会因剪的过深而伤害到宝宝。2、修剪过程中,最好先抓住其中一个指头剪,剪好之后放下,再剪另外的指头。避免当宝贝晃动、摇摆时,因所有指头一把抓,伤害到其他指头。3、不管大人孩子,剪完指甲后,一定要注意修圆工作。避免尖角成为抓伤自己或他人的“利器”,最好用指甲锉把尖锐的棱角,轻轻磨平。4、先剪中间再剪两边。容易达到平角状态,避免把指甲两端剪的过深过长,为嵌甲留下隐患。剪指甲这事儿虽然不及喂奶、换尿片、哄宝贝开心、带孩子玩耍那么引人注目、费心费神,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就会给宝贝身心愉悦带来困扰。最后,建议大家家中要常备杀毒棉球或消毒药膏,百密总有一疏时,万一不慎剪到宝宝指甲皮肉,要用消毒棉球或消毒药膏止血、包扎,以免引起感染、发炎。

    扮猪吃老虎

    2020-01-17

    660
  • 孩子们的期末考成绩出来了,你崩溃了么?

    前几天,湖南衡阳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让无数家长心里一惊。这个孩子,突然嘟囔着「冲啊,来吃鸡啊!」等莫名其妙的话,家长吓得赶紧带他去了医院。孩子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医生解释,这个病一般高发于青少年,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的。这么小的孩子,经历了什么,竟然会变成这样?原来,临近期末考试,孩子每天复习到深夜,在发病的前一晚他竟然连刷了8套试卷。医生提醒,学生应合理作息,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作为父母,肯定不想让孩子这么累。第一眼看到那个软糯的婴儿,我们温柔似水,想着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对他充满了期待,总怕孩子变得平庸,一想到这句话:「孩子小学成绩不好,就不容易上一所好中学;中学教育跟不上,就不容易进一所好大学。起点低了,未来的人生就更辛苦……」大家就仿佛打了鸡血,在陪娃的路上变得激进起来。世人眼中优秀的孩子,父母会视他如宝贝;而那个看上去「不太如意」的孩子,父母通常就会变脸,忍不住吼、骂甚至动手。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当他说「我没考好」,你要怎样回答呢?千万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是个差生。每次考完试,听着外甥的优秀成绩,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说:「你看你表弟,为什么你就不行?」开始他不作声,后来有次,我正夸着外甥。儿子突然说:「你喜欢他,就让他做你儿子好了!干嘛总拿我和他比。」我一愣。「反正我就是个笨蛋!让你丢脸,不配做你儿子!」儿子说完哭着跑回了自己屋里。没想到儿子这么在意我的想法,也没想到我早就伤了他的心。看过一个调查,近30万网友票选出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别人家的孩子」排名第二。被父母拿来与别的孩子比,是每个孩子心里的痛处。也许你说时有口无心,但那些刺耳的话语,都深深地扎在孩子的心上,给他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知乎上有位匿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从小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在学校改错。每次考试回家,妈妈总是说:「没事儿,考得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有一次,她很难过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妈妈说:「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在妈妈的鼓励下,这个笨小孩后来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尽管孩子暂时落后,这个妈妈却不慌不忙,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当孩子有追求的勇气、有健康的心态、有悦纳自己的智慧,就会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幸福。别因为成绩打骂孩子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难免给孩子带来压力。比起一时没考好的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恐惧考试的孩子。好友的儿子平时也挺努力,可一到考试就掉链子,甚至多次涂改分数欺骗她。有次孩子在我家,和他闲聊,他委屈地说:「考不好,我妈就会骂,所以一考试我就很紧张。」我把这话告诉了好友,她才恍然大悟。一个总在考差后被骂的孩子,每次考前考后,他想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去考好,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狡辩、撒谎,如何应付、对抗父母的打骂上。后来她调整了方法,稳定情绪,注意观察儿子的学习状态,和儿子一起制定了学习时间表,明确到点完成,余下的时间由他支配。神奇的是,自从按时间表来,孩子多数时候都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其实打骂是很快的,一打,孩子就说:「我错了,我会改。」可孩子真的明白错在哪里,知道怎么改吗?如果只是打骂,孩子就会心安理得地做「坏孩子」,他的成长方向将变得未知。所以,抱抱那个考差的孩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研究下到底差在了哪里。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才会走出困扰,思考怎么调整自己,去想办法取得好成绩。对孩子来说,一个了解自己的父母,要比责备、说教、打骂的父母更有帮助。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最近,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的一位数学老师,出了一个狠招:他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数学课的内容,出一张试卷来考家长。小将出马,各显身手,父母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弱势群体。曾经高考数学148分的学霸,只考了78分,儿子毫不客气地在试卷上批注:「回去叫你家长签名!」辅导了5年功课的妈妈,做题速度让孩子一通数落:「这么基础的题,给你80分钟没做完,给你90分钟还没空检查计算,你好好反省吧!」平时爸妈总出超纲题,这下许多同学趁机设立了拓展题、思考题,把什么数独、函数、奥数题都放了进去。逼得家长在题目下面无奈地写了两个大字:「不会」。真的要给这位老师点个赞,不仅让孩子梳理了学的知识,同时也让家长体会到孩子要考高分确实不易。其中有个只考50分的妈妈,让人佩服。她故意把题目做错,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给她讲解错题。妈妈的「笨」,激发了孩子的斗志,孩子就更愿意自主学习。在孩子面前示弱,敢于说「我不会,我不行」的家长,反而让孩子有了「看我的吧」的动力和勇气。孩子的人生,如同一本书,翻开开头并不能猜透结局。我们的心态,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这个世界不缺少闪光的孩子,缺少的是欣赏他们的眼睛。人生的路很长,犹如马拉松,处处都有超越的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才是根本。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优秀的,可能他们会走在不同的路上,但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请对那个拿着试卷回家的孩子说,「无论考好考坏,妈妈都在等你吃饭!」

    疯癫小可爱

    2020-01-16

    519
  • “妈妈你理我一下”,忽视孩子的情感对他是极大的伤害

    前几天,我去接孩子放学回家。我现在孩子的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出来的时候,偶然碰见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开着豪车的母亲,在校门口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男孩从校门口跑向她,开心的想要跟妈妈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位妈妈却非常焦急地对孩子说:"你快点儿,老是磨磨蹭蹭耽误我工作的时间。妈妈的时间很宝贵,没有时间听你说。"小男孩脸色暗淡下来,有点委屈的向妈妈说:"妈妈,你理我一下好吗?"可是这位妈妈却依旧不以为然。站在一旁的我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禁为小男孩感到同情,随之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年轻父母总是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忽略了孩子,却不知道对孩子的情感忽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暴力伤害。父母们一定要注意,多加给孩子关注绝对会比给孩子更多的物质需要对孩子来说更加宝贵,也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殊不知,这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情感忽视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会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关心孩子的,并不会对孩子有情感忽视的情况。但事实上,当我们仔细想一想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一哭就抱起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溺爱,当孩子在学校获得老师给予的小红花,我们总是不敢赞扬孩子,有时候还会略带嘲笑的说每个小孩子都有。就是生活中这些我们不在意的细节,说话的态度,实质上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情感忽略。所谓的情感忽略是指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而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父母总是采取不回应,不可及,疏忽的方式。1、对孩子"不回应"不回应是指当孩子向我们分享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一两句话来敷衍孩子,或者采用有意识地回避,否认和批判的态度。比如当孩子回家兴高采烈的向你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你却开始转换其他的话题,或者用"嗯哦"等简单的话语来回应。父母们却从来没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分享,孩子的情感受到了疏忽,自然也就不愿意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其他事情。2、对孩子"不可及"不可及是指当孩子们需要被关心,理解,陪伴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或者是一些家长常常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很少找到家长并向他们寻求帮助。对孩子不可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失去双亲或者单亲的孩子,一种是留守儿童,另一种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而疏忽孩子。前两种情况是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然而,第三种情况是指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却没有真正用心的陪伴孩子,倾听孩子,以至于孩子缺少情感上的支撑和鼓励。3、对孩子"疏忽"对孩子疏忽指的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家长总是更加关注于其他方面,例如物质需要,但却不会过多的去询问孩子的情绪如何。这类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在学校有没有受到批评?"而很少对孩子说:"今天在学校过的开不开心?"对孩子情感疏忽,还表现在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决定好所有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而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父母,而不是出于自己真正的喜好。家长对孩子的情感疏忽对孩子留下来的心理创伤是不可忽略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灵健康的成长。对孩子情感疏忽,孩子的心灵就像孤儿一样,总是被冷落被孤立,慢慢就会开始扭曲自己,封闭自己,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对孩子最大的暴力莫过于家长的"情感忽视"1、孩子不懂得处理自我的情绪家长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常常会莫名的忧郁,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而这种焦虑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抑郁。除了外界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之外,还因为孩子小时候被父母告知不准哭不准生气,从而导致孩子认为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应该及时的压抑住的。而孩子没有认识到负面的情绪,也是人情绪的一个正常反应,不懂得处理自我的情绪,导致孩子会对负面情绪产生恐惧。2、孩子不懂得如何自我关怀总是被情感忽略的孩子,让自己有痛苦的情绪时也不懂得如何去自我关怀,他们渐渐地否认自己情绪的需要,慢慢的变得自卑。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忽略,会让孩子不敢于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懂得如何去关怀自己的内心,似乎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并且,他们也会用一些不正常的,不健康的手段去应对情绪,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3、孩子不懂得向他人提及自己的情绪经常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敢向别人提及自己的情绪。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不擅长于表达自,即便是被误会了都不会解释,这是因为小时候他们长期被迫忽视自己的需求,也不相信别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在发生事情时候,他们总是脱口而出的说:"没事,我很好。"不懂得向他人提及自己的情绪,自然在人际交往中会处于劣势,他们不表露自己的需求,而别人也不懂得他们需要什么,从而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4、孩子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经常受到情感忽视的孩子,也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有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也是情感忽略的受害者,所以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关注他人的情感需要。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常常会引发不理解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自然无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变得更加孤独。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一个共鸣的过程。有时候大道理大家都懂,而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理解和安慰。到底家长们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对孩子情感忽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避免家长的"情感忽视",您需要这样做1、学会关注,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产生情绪或者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能以视而不见的态度,而是要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情绪。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情绪?最好的做法就是承认孩子情绪存在是合理,要知道孩子情绪产生是有原因的,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做是无理取闹,也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准哭,不准生气"等话语。父母要学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候有什么感受?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情绪。2、包容孩子,允许孩子情绪的表达孩子的情绪反应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孩子内心想法的一个反应。对待孩子的情绪,有一些父母总是采用压制,否认孩子的情绪表达,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事实上,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孩子。当孩子和你分享考试中取得进步时,千万不要说:"下次考个满分才值得高兴。"而要学会与孩子一同分享喜悦。当孩子刚开始去上幼儿园,感到害怕的时候,不要说孩子胆子小,而是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去拥抱孩子。父母们要懂得学会共情孩子的情绪,分享孩子的喜悦,当孩子失意时鼓励孩子,不要抽身离开。但孩子有情绪,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只有理解和鼓励,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格。3、倾听孩子,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以一种权威式的态度,当与孩子发生分歧时,父母觉得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而去否认孩子的想法这种方法在教育孩子中是不可取的。学会多倾听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才能够更加的了解孩子。在生活中,当孩子发生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静下心来和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这交谈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不指责,不控制,平等的与孩子交谈。在彼此探讨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发现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可以共情的安慰孩子,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孩子走出脆弱是最大的帮助。现在的很多成年人都发现,自己本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源于小时候被父母情感忽视。如果你也经历过被父母情感忽视,那么从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也更多的去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疯癫小可爱

    2020-01-16

    729
  • 当代家长辅导功课,为何如此生气?

    我一直很好奇,孩子写作业或考试时错几道题,为什么多数爸爸妈妈会特别生气,有的甚至气到情绪失控、血压飙升、心梗发作?最近遇到一件小事,我忽然就明白了,问题就出在两个字——应该。“应该”是父母心中一把隐形的尺和一位好朋友聊天,两家都有上高二的孩子,自然聊到了升学。他说刚刚从亲朋好友那里为孩子搜集了很多学校信息,说给孩子听,孩子却不买账,觉得大人胡乱操心,搞得他很搓火。我就劝他:“孩子这么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咱们当爹妈的就只管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好,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他无奈地表示接受,“那就让孩子自己选,该上哪儿上哪儿吧。”这句话很有意思——该上哪儿上哪,可是上大学这件事,哪有“该上哪儿”这么一说呢,有的只是两种可能,一是孩子自己“想上哪儿”,二是孩子经过充分努力后的成绩“能上哪儿”。要是父母心里先预设了一个“该上哪儿”,最终却没上成,孩子得多沮丧,父母得多失望,而且这个可能性,比“万一”大太多。“应该”二字,是中国父母心里一把隐形的尺,你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会不自觉地用它测量孩子的一切,区分出“应该”和“不应该”。孩子达到“应该”,父母才会满意;孩子有“不应该”有的表现,父母就不免失望、恼怒,然后在家庭教育上加倍用力,以把孩子拉回到“应该”这个“正确轨道”。就比如孩子错了几道题,相当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道题应不应该错”。当然,绝大多数时候,父母判断的结果都是“这道题这么简单,你根本就不应该错,怎么竟然就错了呢?!”于是“火”腾地一下就冒出来。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不会,再简单的题,也有不会的可能性,也有脑子转不过弯儿来的时候,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前两天小儿汇报考试成绩,地理得了97分,然后很轻松地说:“哈,我出了个特别傻的错,有一道选择题,考来寒潮了人们应该做什么,我竟然选了‘打伞防冰雹’!”这——确实挺好笑,我赶紧给他做了个关于寒潮的小讲座,也趁机小小笑话他一下,“哈哈,常识丰富的小孩也有生活经验不足的时候啊!”一件小事就此掀篇,大家竟然还收获了一点餐桌闲聊的小欢喜。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把每个错题都变成玩笑,但也毫无必要把每个错题都夸大成一桩祸事,认为孩子出这样“不应该”的错,简直就影响到他的未来和一生。出错——发现出错——把错的弄对,把不会的学会,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原本就是学习的常态。接受这一点,不执着于孩子错得到底应该不应该,父母会快乐得多。各种大小“应该”,构成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该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心目中最大的“应该”,同等程度的,还包括应该学什么专业、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找什么样的伴侣等人生大事。父母心里还有无数的中等“应该”:学过的应该都会;做题应该全对;写字应该总是工整;做事应该足够专心;应该先写完作业再玩,写作业不应该磨磨蹭蹭;应该有毅力,学什么都应该坚持,不应该半途而废;应该有能抗压、抗挫折,不应该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应该听话,不应该“叛逆”;……此外,还有无数的“小应该”: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不应该老想着吃“垃圾食品”;应该早睡早起,休息日也不应该睡懒觉;应该好好刷牙,不应该胡乱刷几下了事;甚至,蹲马桶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上个厕所都慢慢吞吞……各种大大小小的“应该”,构成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而且大家也相信,如果孩子做到这些“应该”,他就会拥有一个“理想人生”。所以很多父母都把督促孩子实现这些“应该”当成家庭教育的核心工作,哪怕这个过程充满纠结、愤怒、亲子冲突。再多的“你应该”,都不如一个“我愿意”真心爸妈在我们的育儿讨论群,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咨询,我发现父母们相当多的烦恼,都来自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做到,而孩子却没有做到的事。发现任何一个“不应该”,父母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脆弱一点,而偏偏“不应该”的事却仿佛越看越多,简直让人不知从何着手,于是父母的心态,就总是在“崩了”的边缘。想要避免好心态崩在“孩子应该”,我想我们需要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父母施加给孩子的每一个“应该”,到孩子这里,都会变成“不得不”;每一个“不得不”,都不包含孩子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我愿意”,才是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也是孩子自觉、自律的来源;由别人施加再多的“你应该”,对孩子的作用,都不及一个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所以父母的工作,是激发孩子更多的“我愿意”,而不是不断给孩子各种“你应该”。再者,父母给孩子的每一个“应该”,其实都是特别高的标准,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还会不断抬高,孩子做到了一个,马上又会发现,新的、更高要求的“应该”又来了,这种状况,简直会让人绝望,一些孩子会放弃:算了吧,反正我再怎么努力,也永远做不到让父母完全满意。于是,孩子心里已经产生的“我愿意”,也会一点一点消失。这当然不是父母们想要的结果,但相当多父母,却在赶赴这个结果的路上日夜兼程——这里边,有没有你?

    拉钩为什么要上吊

    2020-01-15

    319
  • 医生建议:怀孕之后做这七件事对身体好

    很多女性怀孕后会变得非常多疑,做什么事情都怕伤害到肚中的胎儿。其实为了腹中胎儿的健康发育,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健康护理,才有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孕妇要做好孕期保健1、吃有益健康的营养食品孕妇孕育胎儿需要很多能量,吃有营养的食物对胎儿发育至关重要。可以多吃全麦,新鲜蔬菜和水果,鸡蛋,有机肉类和乳制品,这些食物可帮助孕妇获得足够的营养,因为这些食物含有矿物质,维生素,必需脂肪酸,氨基酸和其他营养成分,当然还要注意避免垃圾食品。2、喝大量的水保持身体的水分有助于维持羊水的正常。确保每天至少喝10杯水,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如果体内缺水会导致孕吐容易疲倦,会引起子宫收缩。所以随身携带一个水瓶,装上水或者果汁,渴了就可以马上补充水分。3、休息好怀孕期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放松。确保每晚都睡得好,并尽可能地多休息,瑜伽和深呼吸可以帮助人放松和平静。4、避免饮酒和吸烟喝酒之后酒精会通过血液影响到宝宝,还会增加婴儿患上胎儿酒精综合症的风险,这会影响婴儿的成长。药物和吸烟也同样危险,因为它们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和健康。5、避免摄入咖啡因咖啡因会增加流产的机会。孕妇铁含量低,咖啡因使身体难以吸收铁,因此最好不要摄入咖啡因。女人怀孕后,做哪些事对胎儿好?医生推荐了这7个健康小贴士6、不要接触有毒化学品如果经常在工作场所或家中接触一些化学品,杀虫剂,有害元素,放射性元素,铅和汞,这些对妈妈和宝宝都是非常危险的,要要尽可能远离这些毒物。7、注意心理健康由于怀孕期间的荷尔蒙变化,孕妇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如果认为自己心情沮丧,可以寻求帮助,在别人的帮助下释放压力。怀孕的时候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将有助于顺利度过孕期,产下健康的宝宝。

    合肥城事

    2020-01-15

    569
  • “啃小族”正在毁掉孩子们的未来,令人堪忧

    萌娃总是能第一时间吸引大众的注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那个4岁的萌娃阿拉蕾呢?阿拉蕾刚出演亲子节目的时候,因为可爱的长相一下子就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4岁的小萌娃估计阿拉蕾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孩子只参加了一个亲子节目,就能瞬间走红网络,孩子火了之后,有很多机构都纷纷上门求合作,阿拉蕾的行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2016年不仅参加了综艺节目,还参与了影视剧的录制,出席很多公众的场合因为名人效应极强,据说阿拉蕾在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年入百万的目标,父母有这么一位孩子,想必也非常的自豪但是有没有人还记得这位4岁萌娃,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人问她累不累,阿拉蕾很乖巧地说:我要养我的弟弟啊。再苦再累都不怕。剧知情人士透露,阿拉蕾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累的时候只能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一个4岁的孩子,懂事的令人心疼,弟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4岁孩子的责任?如今阿拉蕾已经7周岁了,也慢慢消失在大众的面前,比起同龄人来说,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成熟,有一次孙红雷在节目问阿拉蕾想不想爸爸,阿拉蕾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除了阿拉蕾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心疼的小童模妞妞,三岁的妞妞因为没有配合好拍摄进度, 被自己亲妈狠踹,孩子没有哭闹,而是下意识地条件反射,害怕的缩了一下身子童模公司的人表示,父母打骂童模的事件其实非常常见,因为孩子不配合就会耽误到工作进度,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工作,只能通过打骂这种武力方式来解决不得不地说,啃小族养出来的孩子,真的是令人心疼不已啃小族对孩子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呢?(1)扭曲的金钱观童模的工资相比于其他领域来说,算是比较可观的,孩子从小充满铜臭味的环境中长大,接触到的都是商人之间的利益交易,长期以往下去可能会扭曲孩子的金钱观,极易养成爱慕虚荣的性格,不利于三观的养成(2)过于早熟童星出席场合的时候都要穿上礼服,化妆,打扮得非常的成熟,看上去像是个小大人,经常和成年人结束,就会失去最初的童真,造成性早熟。父母在知道孩子有商业价值之后,就会给孩子安排更多的活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孩子一步步地变成了父母赚钱的机器家长要如何避免出现啃小?(1)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发展孩子成为童模之前,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十分抗拒,就不要勉强了。之前有人采访过妞妞,其实妞妞并不喜欢这些衣服,也不喜欢拍照,但是父母却从来没有问过妞妞的想法(2)戒掉虚荣心父母啃小,有一部分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最后把孩子养成了赚钱的机器,来满足的私欲。父母应该戒掉虚荣心,还给孩子一个纯真的童年

    喝饮料会咬管子

    2020-01-14

    2351
  • 寒假将至,不想让孩子沉迷手机?做到这些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爱玩手机而头疼。的确,孩子玩手机眼睛容易近视,容易沉迷耽误学习,还可能通过手机接触有害信息,难怪妈妈担心。不过,我们希望孩子放下手机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孩子不玩手机的时候能玩什么?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课程,有的妈妈是带着孩子来的。等课程结束,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要回家,但是妈妈在和学友们讨论问题,不停地和小女孩说等一下等一下。小女孩拉了半天没拉动,就从妈妈手里抽走手机,坐在旁边玩了起来。玩了二十多分钟,妈妈的讨论还没结束。小女孩看了妈妈一会儿,放下手机在会场内外转了一圈,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一些上课的妈妈们在讨论、聊天。小女孩转了一圈,又回到刚才的座位,继续玩手机。我看得清清楚楚,孩子一开始是在做游戏,后来实在没事干,才拿起妈妈的手机玩。实际上,低年级的孩子们,玩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手机。他们玩手机,只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其他可玩的了。想让孩子不玩手机,你得给他找点事干。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好玩得不得了。实际上比起手机,孩子更喜欢和人一起玩。尤其是六岁之前的孩子,比起手机上那些虚拟的、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喜欢现实中的互动。我们观察就会发现,两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在一起,他们基本上是不玩手机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又不想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才会玩手机。想想你们一家三口打打闹闹,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刻,这时候孩子会想玩手机吗?如果在网上搜索“孩子玩手机怎么办”,基本所有的帖子都会告诉你,要多陪伴孩子。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陪孩子就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而已,他们最喜欢的模式就是孩子玩孩子的,自己可以不被打扰地扣手机、看电视、聊天……所以,想让孩子别沉迷于手机,父母就要替代手机做孩子的玩伴。孩子玩手机问题上一个关键的词叫做“替代”。孩子总是要玩,有人一起玩就和人玩,没人了就和玩具玩、和手机玩。当手机“替代”了人和玩具,父母就会发愁,觉得孩子玩手机玩太多了、上瘾了。有智慧的父母,用别的东西替代了手机,让孩子发展出一技之长:我认识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他曾经说,手机无聊死了,有什么好玩的?那在这个孩子眼里,什么是好玩的呢?答,摄影、动漫、定格动画。这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有自己的摄影集,自己做了12秒的定格动画。在他眼里,这些东西比手机好玩得多。他的妈妈到底做了什么?就是陪伴和支持。这个孩子一开始只是喜欢漫画,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漫画书,后来喜欢摄影。孩子要拍蝙蝠侠照片,妈妈在大夏天的晚上陪儿子爬到天台,用手电给儿子照明打光一个多小时,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妈妈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玩”摄影替代了玩手机,对摄影上瘾替代了手机上瘾。某种程度上讲,上瘾是建立“舒适域”的过程。人在某一个领域时间久了,对这个领域会非常熟悉,并获取很多的成就感、价值感。你会留恋这里,不轻易放弃,这就是我所说的舒适域。孩子玩手机入迷之后,对手机里各种应用门儿清,怎么看视频,怎么打游戏通关,哪个网站游戏多……他对这些非常擅长,非常精通。拿起手机他就像一个掌控一切的将军,而放下手机他却会成为一个学习不好、没有特长的、被妈妈批评的孩子。这时候父母再说“玩手机不好”“别玩手机了”,恐怕说破了嘴皮子孩子也是不会听的。手机玩上瘾,其他的游戏就不那么好玩了。这时候放下手机,孩子就真的是不知道干啥了。所以,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就可以用别的东西替代手机,让孩子建立舒适域。虽然我们经常为孩子手机上瘾发愁,但其实大人在手机上建立了更牢固的舒适域,大人玩手机远比孩子多得多。要知道,教育并不是人类学习的第一方式,模仿才是。所以,不想让孩子手机上瘾的话,“父母不玩手机”最重要。至少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别玩。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玩手机,父母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需要培养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里建立舒适域,这样就对手机不那么上心了。“陪”孩子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前文说的,孩子没什么可玩的时候陪孩子玩,二是,孩子自己能玩得开心的时候不打扰。这和前一条一样重要。你可以加入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规则,以孩子为主导。6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太喜欢父母事事在自己身边。培养兴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报各种班,而是给孩子机会接触这些东西,然后不打扰,一切让孩子主动。只要他提出,你就不用担心他会手机上瘾了,因为他会在别的东西上建立舒适域。如果孩子不玩手机也能开心,我们就不必管手机的事儿了。

    ailsa

    2020-01-14

    512
  • 男孩回家路上遇陌生女子拉扯:“跟我回家!”,一句话自救

    孩子上课外班课前送过去,课后再来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最近在广西柳州一家培训机构一名孩子下课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人惊出一身冷汗1月8日,在广西柳州万达广场的某国学书院,一名白衣女子冒充家长,欲将一名男孩带走。监控拍下当时的一幕:——白衣女子:你在干嘛?怎么不回家啊?——男孩:你不是我妈妈。——白衣女子:回家啦,快点!原本坐着等家人的男孩站起来躲闪,而这个女子还要拉着男孩走。书院前台一位老师看到这情形,连忙问男孩:“是你妈妈吗?”男孩说不是,这位老师让孩子不要再理白衣女子。女子见状转身离开。事发后,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报了警,并将视频转发,提醒家长要提高警惕。这事顿时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据了解,事发的培训机构是位于广西柳州柳南万达广场的龙门国学书院。1月10日,记者来到了该培训机构,一名负责人表示,网传的儿童差点被拐事件确有其事,就发生在1月8日晚上7点左右。当天,白衣女子离开两分钟后,男孩的妈妈就来接孩子了,并在隔壁门面找到了这名女子。女子连连向家长道歉,还说拉男孩是想找人玩。记者还了解到,白衣女子经常在柳南万达里闲逛,几乎每个店她都去过,但店员们都说她的行为举止有些怪异。1月10日晚上柳州警方发布通报▼据涉事女子赖某家属介绍,赖某近期因感情受挫出现行为异常,曾被送医院接受治疗。目前,警方已认定为非案件警情。网友评论看完这件事,许多网友表示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幸好男孩和老师的反应都很迅速记得提醒孩子: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对娃的安全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嫌早

    No!

    2020-01-13

    527
  • 孩子3岁别再喂饭了!让孩子独立进食很重要,注意这3大危害!

    相信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最为头疼的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特别是让孩子吃饭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会又蹦又跳,不愿意安安静静的坐在餐桌旁。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虑到自家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多宝妈就会选择喂饭的方式。如果是家里面的老人照顾孩子,这种喂饭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长时间被喂饭的孩子他们自己吃东西比较困难。相比于其他同龄人,手部协调能力也较差。前段时间去闺蜜家玩,她家孩子今年三岁左右了。后来我们一起吃饭,却发现孩子还是对妈妈说"我要吃这个,吃那个!"本以为孩子能够自主进食,却发现闺蜜还是拿了一个小碗坐在孩子身旁,给他一口一口的喂。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有些时候还不太安宁,就在餐桌旁边跑来跑去。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她还是表现出来极其耐心状态:快过来,妞妞!就吃这一口,妈妈再给你喂一口,你吃完到时候给你买巧克力吃!能不能不要跑了?吃饭怎么这么不安逸呢?后来在又训斥又诱惑的情形之下,孩子吃完了一碗米饭。闺蜜最后还向我吐槽说:"这孩子从小就这样。基本上吃饭的时候绝对不会让我们安宁,又害怕到时候吃不饱营养不足伤害身体,所以就这样给他喂饭一喂就是两三年,真的让人头大。"喂饭成普遍状态,对于孩子的伤害,父母又了解多少?确实相信很多宝妈都存在这样的困扰,最后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选择喂饭的方式。可是经过相关医生的研究表示:那些被喂饭的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忽视。1、影响肠胃健康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喂饭的过程之中,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已经将食物解决完全咽下去,甚至会为了让孩子多吃一些,在孩子还没有咀嚼完就直接继续喂。长时间如此,孩子处于不断进食的过程,难道他们的肠胃不会受损吗?特别是孩子本身的肠胃就比较脆弱,只会让孩子肠胃负担加重。2、协调能力差在自己主动进食的过程,孩子手和嘴以及大脑都需要不断进行协调。而对于那些常常被父母喂饭的孩子,他们只需要张嘴就可以。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孩子平时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特别是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会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或许慢慢长大之后,这些问题还是不能改正,就会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嘲讽,影响孩子发展。3、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喂饭,孩子也不可能安安静静的坐在一旁。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喂饭时,都是一边追、一边吵、一边哄。试想一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又同时看电视,这难道不是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吗?

    Anne

    2020-01-13

    713
  • “学霸”父亲的“育儿经”

    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复旦才女武亦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家长罗山就是一名学霸。他1984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系本科就读,23岁通过李政道主持的考试赴美攻读博士,31岁从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后出站,成为华尔街的一名投资人。如今,他是广州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而罗山的女儿罗绎微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高中毕业后,她先后收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录取通知。最终,她选择了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本科,如今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昨天,罗山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他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两种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教育孩子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持证上岗。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是靠常识和习惯来教育孩子。”女儿从数学专业转到濒危语言学他也没劝阻罗山在投资界很有名气。他一直保持个人所负责项目零亏损的纪录,并多次荣获各类投资奖项。罗山的女儿罗绎微1995年出生,如今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的是计算语言学。回想起女儿从高中到博士的整个过程,罗山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处于“甩手掌柜”的角色,并没有为女儿操多少心。“包括她SAT考试、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学校的申请和答辩,都是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操作的,我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见解,除非她向我求助。”罗山说,女儿一开始选的是纯粹数学专业,因为她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但他对女儿的这个选择比较担心,怕以后不好找工作,他建议女儿可以选和数学有关的统计、经济、金融等更实用的专业,但女儿坚持要读纯粹数学。一个学期后,女儿告诉他,要换成濒危语言学。“我问,学这玩意有什么用啊, 她说没用,纯粹是喜欢。”罗山尽管心里有些犯嘀咕,但他知道女儿的性格,而且女儿在语言上的确很有天赋,也就没有反对。又过了一学期,女儿告诉罗山,想学计算语言学,女儿说,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机器翻译、人机交互、语义识别。他才明白,这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一部分,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分析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让机器来理解人的语言。罗山直到现在都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干预女儿的选择。“如果按照我的意志,让她学了统计学什么的,她现在的人生很可能不一样。”罗山说,现代社会发展太快,知识结构更新迭代太快,上一代人的经验、知识,可能完全跟不上形势,我们很难有能力给子女们一个很有前瞻性的指导,所以,做家长的不能过度自信。“家长不要轻易替孩子做决定。我不应该拿着我们的认知去给他们提供一些所谓的指导,很可能我们的指导是错的。”罗山说,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他最注重培养的是女儿的两种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这是孩子要成才必须具备的。女儿从出生起就和父母分床睡如何才能让孩子具有自我驱动能力和抗打击能力?罗山表示说,一定要培养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安全感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又是自主意识的基础。“3岁之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陪伴、多交流、多拥抱,培养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建立健全的心理人格。”罗山说。3岁的时候,女儿从国内去美国,刚到幼儿园,一个陌生的环境,也没有朋友,语言也不熟悉,在幼儿园没什么朋友。罗山就把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单独请到家里来玩,可以一对一和小朋友沟通交流,这种互动就容易了。在私下熟了,回到学校,女儿慢慢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越来越有安全感。在培养自信心方面,罗山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觉得“我能行”。罗山回忆说,在女儿两岁左右的时候,很喜欢玩那种在书中找玩具的游戏。一本书的图画里面,藏着很多玩具,球、花、玩具熊之类的,要很用心才能找出来。“如果大人帮多了,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情绪,甚至觉得自己不行。我会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找’,有意无意地把手放到那个东西附近,引起孩子的注意,孩子就会高兴地说,‘我找到了!’就会形成一个正面的反馈。”在罗山看来,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帮助到孩子成长,才是高明的。罗山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罗绎微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和父母分床睡。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事,罗山都放手让孩子去做,当孩子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罗山也不会简单要求孩子让着别人,哪怕是比她小的孩子,而是鼓励她保护自己的权利,也教育孩子不要侵犯别人。“在国内,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并非哥哥姐姐就得让着弟弟妹妹。所有想玩的人都得排队,除非跟哥哥姐姐协商,哥哥姐姐愿意让弟妹玩。”女儿10岁之后就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越早越好。”罗山说。在女儿10岁之前,在教育孩子方面,他花了很多精力,10岁之后,基本上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由于妻子身体不好,女儿从七八岁开始就能独立做自己的事情,洗衣、做饭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在罗绎微13岁、上初三那一年,她的妈妈去世了,罗山在香港工作,她和外婆生活在美国,外婆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更多时候,是她在照顾外婆。每天早上6时起床,然后将一天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修理草坪,房子维修,都是她打电话联系处理。当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认为,他应该把女儿从美国接到香港,但女儿告诉他,愿意留在美国。罗山权衡了很久,最终决定让她留在美国继续读书。女儿从小就学3门外语罗绎微从小就表现出一定的语言和文艺天赋,从4岁开始,罗山就请人教女儿弹钢琴、画画,大提琴、法国号,垒球,游泳,滑冰,从5岁开始,除了英语之外,女儿开始学习法语、俄语、拉丁语。有一个学期,她甚至还学了广东话。 “我当时觉得她做一个作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家在美国挺有地位,收入也不差。”罗山笑着说。罗山表示,很多中国家长从媒体的报道中感觉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玩,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初中开始,美国的功课就开始从易到难。罗山认为,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天分所在很重要。

    想想啊

    2020-01-10

    622
  • 你家孩子爱咬人吗?这里告诉你原因

    晚,阿美让老公陪儿子轩轩在客厅玩一会儿,自己到阳台收衣服。不一会儿,阿美听到了老公“啊”的一声尖叫,抱着衣服慌忙跑进客厅,想看看出什么事了。原来,两人原本玩得好好的,轩轩冷不丁抓起爸爸的手,猛地咬了一口。阿美哭笑不得,忙帮老公上了点药。不过,阿美注意到,八个月大的轩轩,最近好像特别爱“咬”,不管是什么东西,抓住就咬,还特别喜欢咬人…孩子爱咬人,不是阿美一个人的困惑,许多带孩子的家庭都要经历这么一个“特殊时期”,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著作《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中有言:“儿童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学解释”,关于孩子咬人的事,也有它的心理学依据。依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一岁内的婴儿正处于“口欲期”,这意味着他们通过像吸吮、吃喝、啃咬等口部动作来完成自己的各种欲望。这个时候的孩子,用口来认知世界和满足自我,所以像轩轩那样,有啥咬啥,甚至咬人,都是正常的现象,宝妈不必担心。另外,宝宝通常在六个月左右开始长牙,这个过程,牙龈上的神经末梢会受到刺激,出现牙龈红肿、发痒的情况,这时候宝宝也可能通过啃咬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对于“口欲期”或长牙期的孩子,不需要刻意去矫正孩子的啃咬行为,反而要让他们提供啃咬的方便。如果在一岁半以前,孩子的咬食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使“口欲期”延长,让孩子更爱乱咬,这也是心理学领域中提到的“过度补偿”现象。所以在此期间,家长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提供磨牙饼干、咬咬乐等磨牙食品和玩具,供孩子咬食。当然,给孩子买咬咬玩具时,要注意选用安全无毒的,还要经常清洗消毒,确保卫生。“口欲期”和长牙并不是孩子爱咬人的唯一解释,也不是过了一岁,孩子就不爱咬人了。在心理学上,还有“物权敏感期”这样的概念存在。所谓的“物权敏感期”,是指孩子在两岁左右,会对物品的占有特别敏感,比如会觉得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动不得,但是这时候的孩子又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在“物权”受侵犯的情急之下,“咬人”就成了最直接的抗议方式。当然,也有些孩子爱咬人的习惯,只处于一种纯粹的模仿。大人逗孩子或者表示亲昵,有时候会象征性地咬咬孩子的小手或脚丫,这可能也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只不过,孩子下嘴,可能就没了轻重。以上两种情况下,咬人就不值得鼓励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咬人是会痛得,不能随便模仿。在孩子愤怒或恐惧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安抚和疏导,让孩子明白咬人不是唯一的抵抗方式,也可以大声说不,或者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家长也应当及时地传授交际的技巧,避免让孩子用咬人这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群美育儿,让我们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长大。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想想啊

    2020-01-10

    503
  • 孩子是家长生活习惯的镜子,如何教导孩子,父母要从这几点做起

    一年下来孩子们的寒假、暑假的假期也不少,孩子们既可以不用上课又可以出去避暑,大写的开心,然而对于爸爸妈妈们并非如此,孩子放假在家,可是爸爸妈妈还要工作,根本没时间带孩子,那么孩子的暑假怎么过呢?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或姥姥姥爷家里,等到假期再去看看孩子。把孩子从老人家接回来后,宝妈发现孩子最近爱咳嗽,并且是手握着拳头,把拳头放在嘴边,开始弯腰咳嗽,偶尔孩子就有这样的情况,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给的诊断是孩子嗓子没有问题,这就很奇怪了,宝妈带着怀疑的态度观察孩子几天,逐渐的发现孩子像是在假咳嗽,动作更像是在模仿谁,于是仔细想了一想,是姥爷,由于姥爷经常咳嗽,而且会用手挡着,宝妈一下明白了,宝宝是在模仿着姥爷。宝妈还很疑惑,宝宝不过三岁多一点,怎么会模仿得如此像,经过与其他宝妈的沟通,了解了宝宝的模仿能力,并且许多宝妈也反馈说自己宝宝去了老人家里,也有类似的模仿情况。果然,宝宝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这也是作为父母或者长辈在孩子面前要言传身教的必要性,要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作为宝宝第一个接触到的教育,童年时期又刚好是孩子模仿力最强的时候,同时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这时候家里人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家长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对于孩子如此强的模仿能力,作为家长需要做些什么以给孩子最好的影响呢?首先是要懂得尊重他人,珍惜自己,对于孩子,原生家庭的力量不可小觑,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肚量有胆识,尊重他人,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那么,日常比较爱发脾气,小气的人就要注意啦,小心你的态度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努力的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要灰心丧气,仍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态度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完全地变成了你的样子,继承了你的习惯和为人处世态度,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这样,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然后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爸爸妈妈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那要给孩子一个做不到的理由,并且要道歉,不要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随便许诺自己什么,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家长。一个有信誉且负责任的家长一定会培养出负责任的孩子。用行为去影响孩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一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后,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爸爸妈妈,只有自己积极向上,孩子才会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会使孩子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同时也会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所以父母一定要带给孩子快乐,积极教导并影响孩子的心态,从而影响他的人生,让孩子掌握进入社会面对人生最基础的心态。孩子童年时期的模仿能力最强,而且此时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影响也极为重要。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很好地关注孩子,并且注意以上几点。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阳光

    2020-01-09

    628
  • 婴儿背带或腰凳有必要买吗?是有必要的

    婴儿背带的使用注意事项1、在宝宝还未满4个月,脊椎还没发育完善、头颈肩部力量很弱。过早的让宝宝上半身直立,对于脊椎发育不好,所以建议家长在宝宝4月龄之后再使用。2、英国儿童事故预防组织认为在使用婴儿背带时,应该确保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来使用。对于出生低体重或有呼吸问题的早产儿,在使用婴儿背带前先咨询医生。3、婴儿背带可以有力的支撑,也就意味着可以使宝宝呼吸道保持顺畅、并且能防止婴儿身体过度卷曲而导致呼吸不畅。4、在选择背带时,如果宝宝被背带支撑起来的姿势,自然舒适,那么这种背带时可以选择的。背带的选择1、能裹紧宝宝2、能清楚的看到宝宝3、可以使宝宝下巴远离胸腔4、宝宝背部能支撑起来腰凳的使用注意事项6个月内的宝宝骨骼较软,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不足以支撑身体重量,长时间坐在腰凳上,脊柱会出现不正常弯曲,容易导致畸形和损伤。所以,家长选择腰凳时要从安全和健康角度出发。1、建议是等宝宝坐稳之后,再使用腰凳,并且最好选择带有背带的腰凳,能够分担一些宝宝的体重压力。2、背带的设计要符合宝宝脊椎的生理弯曲,不要追求过度板直的效果。3、使用腰凳时,绑紧在家长腰部,绑好后的腰凳座位,最好可以能向靠近家长肚子的地方倾斜,这样宝宝才能贴着家长的身体,这样能保证宝宝的安全以及舒适性。4、不建议宝宝长时间坐在腰凳上,大概3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应该让宝宝自己活动一下。所以如果是外出游玩,建议是选择腰凳和婴儿车的方式。

    媳妇比老婆来的好听

    2020-01-09

    766
  • 胎儿打嗝意味着什么?准妈妈知道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打嗝有时会令人尴尬且有点可笑,有时您想要停止的时间越多,您似乎在玩的越多。 成人会打嗝,实际上,胎儿也会在母亲的肚子里打嗝,有些母亲可能不知道,也没有注意到胎儿。胎儿打嗝时母亲会有什么感觉?胎儿打嗝,就像出生后打嗝一样,会引起身体震动,因此当胎儿打嗝时,准妈妈会感觉到跳跳,准妈妈可以用手触摸它,有些母亲可能不知道胎儿在打嗝,被认为是普通的胎儿运动,但与通常的胎儿运动不同,胎儿的运动是规律的,通常2-3次轻微运动,会连续运动2-5分钟,长时间可以达到10-20分钟,普通的胎儿运动不规律。胎儿为什么打嗝?实际上,胎儿打嗝是吞咽羊水时隔膜的收缩引起的。 我们知道胎儿不会开始在母亲的胃中呼吸。 胎儿的肺部是最古老的成熟器官。 真正的意义只有在胎儿出生后才开始。 呼吸,但是在母亲的胃中,在妊娠中期和晚期,为了适应出生后的环境,胎儿正在练习呼吸,这种做法是通过吞咽羊水来实现的。胎儿打嗝通常从妊娠28周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 当然,出生后也可能打。但是,一些准妈妈更早地感到了胎儿的打嗝。胎儿打嗝反映了什么?1,打嗝可以反映胎儿的状态。因为胎儿的活动表明TA的状态,如果有规律的打嗝,表明胎儿一切正常,则可以向母亲保证,如果没有打嗝并且胎儿运动异常,应该去医院检查。胎儿也会打嗝,胎儿打嗝反映了这些情况,准妈妈你清楚吗2.打嗝的位置可以反映胎儿的位置。在正常情况下,打嗝的位置是胎儿头部的大概位置。 准妈妈可以根据打的位置判断胎儿的位置。 如果打呼的位置在小腹,则可能是头部位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如果您觉得胎儿在肚脐上方打,则可能是胎儿的头部抬起了,这是臀位。 出生位置通常需要剖腹产。 但是,如果双方都打架,则可能处于水平位置。当然,由于有偏差的感觉,一些准妈妈说他们觉得自己在下面打,但是在进行出生检查时的B超检查表明是臀位。 还有一些母亲说,他们觉得自己正在为此而战,但检查是横向的。 因为这种感觉比较主观,有时并不完全真实,有时可以与普通的胎动相混淆。 因此,胎儿位置的最终确定仍应基于出生检查时的B超检查。

    jump

    2020-01-08

    5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