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不用往外走
九月的清晨,颍上县黄桥镇两湾新村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鸣,缝纫机发出“哒哒”的声响,工人们分散在各自工位上加工服装,呈现出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翻面、对齐、拉线、剪线……家住临近的新庙社区贫困群众范伟静和工友们在缝纫机前忙碌着,几道工序后,一件衣服的雏形便加工出来。黄桥镇两湾新村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家中孩子尚小在镇里上学,还有老人需要照顾,范伟静只能在家操持家庭、干干农活,家庭大部分收入靠丈夫在外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通过招商引资,两湾新村扶贫车间引进了颍上杰阳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经村里介绍,范伟静来到车间工作,每天从家骑电瓶车到车间大概需要10分钟,而且工作时间比较有弹性,能够照顾孩子和老人,每月工资还有3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范伟静竖起了大拇指,直夸党的扶贫政策好,为老百姓办实事。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不用往外走。说起自己企业的发展,颍上杰阳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明侠充满信心,扶贫车间的作用很大,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她表示,我们企业成立之初,就是个小作坊,主要就是承接一些外贸订单,发展很缓慢。今年,我们企业入驻这个扶贫车间,扩大了生产规模,引进了新的生产线和机器,也接到了更多的订单,效益是越来越好了。现在我们企业一共吸纳了周边7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户就有二三十人,每个月我们光发工资就需要一二十万。相信有当地政府的扶持,我们的企业一定会越做越大、越来越好。陈桥镇程庄村扶贫车间工人们在加工发夹这只是颍上县大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送岗上门、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的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在陈桥镇程庄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小小的发夹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将在家创业的本村群众侯兆辉、张丽华开办的发夹厂引进村扶贫车间,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有效破解留守、残疾、年老、体弱等贫困群众的增收难题。程庄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鹏飞告诉记者,发夹加工用工门槛低、基本无年龄限制,操作十分简单,新手一看就会、一教就懂。加工设备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工人既可以在车间里集中生产,需要时也可把设备和原料带回家中加工,既不耽误自家的农活,也不影响日常家务和接送小孩上学。现在有近60名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其中贫困群众51人,每人每月正常情况下可收入千余元,扶贫车间成为了贫困户增收的“源头活水”。垂岗乡墩黄村扶贫车间正在生产帽子推进扶贫车间进乡村,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是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扶贫车间在颍上县遍地开花,让许多普通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上班挣钱,帮助他们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做到了务农、务工和照顾家庭三不误。在垂岗乡墩黄村扶贫车间的颍上县福康服饰有限公司,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公司新接了一笔加工帽子的外贸订单,只见从拼接缝制到细节处理,不一会儿功夫一顶好看的黑色卡通帽子便加工出来了。企业负责人龚寿利表示,我们这现在吸纳了周边40多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就有23人,占一半以上,他们一个月工资差不多将近2000元,光今年上半年我们工人工资这一块就发放了差不多25万元。垂岗乡积极探索“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通过建设扶贫车间,不断拓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着力实现贫困劳动力稳就业促增收助脱贫目标。现在,全乡有经过认定的扶贫车间8个,共计占地3886平方米,经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颍淮橡胶制品厂、颍上县富康服饰厂、安徽美之家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2019年上半年车间创造产值308万元,不仅有效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还为各车间所在村集体共计实现增收17.5万元。垂岗乡党委副书记鲍平告诉记者,全乡八个扶贫车间现在共吸纳了196名群众进厂务工,其中贫困户113人,占比近六成。每个在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群众每个月工资包括补贴大约在2000元左右。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就业扶贫持续发力,以扶贫车间和扶贫夜校为平台,积极开展扶贫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筑牢就业之本;同时注重激发入驻扶贫车间企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带贫率,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垂岗乡党委副书记鲍平和镇村干部在扶贫车间和工人们交流扶贫车间是政府、市场、企业与贫困群众形成合力的重要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车间带来的便利让贫困群众们普遍受益,随着收入的提高,贫困群众“我要脱贫”、自主脱贫的意识明显增强,稳定的增收渠道也让脱贫更有质效。截止目前,全县建设扶贫车间235个,涉及服装加工、鞋帽袜业、塑料制品、手工艺品、柳编制作、板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累计带动3965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97人,综合带贫率45%。实践证明,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下一步,颍上县将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切实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抓手来抓,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不断加强组织管理,狠抓规范运行,积极扶持引导;同时通过扶贫车间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让扶贫车间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器,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