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将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先保障国家科学中心引进人才住房需求
获批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年多来(下称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合肥市大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努力促进尖端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今后,省、市还将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并优先保障国家科学中心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科学岛。郑成功 摄项目全省摸排一批高水平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 稳态强磁场装置强度稳居世界第二;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1亿度……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之后,合肥市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科学中心项目库管理。当前,一批“国之重器”在合肥集聚发展。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合肥市还先后与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等合作共建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参与建设国际大科学工程,推动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当前,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等新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省发改委透露,今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支持管理办法(试行)》完成修订,国家科学中心实施空间范围由合肥市拓展到全省。下一步,将在全省摸排遴选一批高水平项目,纳入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并充分利用全省各地市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布局一批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创新平台。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得以加快推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有效的资金保障。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探索科技金融融合,丰富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组建了量子信息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基金等。 来自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省市财政拨付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资金约81亿元,中央财政拨付资金约2.4亿元。而来自合肥市发改委的消息透露,截至今年8月,在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及大院大所合作项目中,合肥市已经累计投入资金超140亿元。 除了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工作模式也有新的突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为各类大科学装置集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保障。合肥市还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为样本,在全国首次探索将大科学装置设施主体和配套园区工程分开审批,审批时间缩短一年。 省发改委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等沟通,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省市财政多元化投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果近三年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授权发明专利超2200项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集聚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高质量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截至8月底,合肥已与清华、北航、哈工大等21家高校院所共建26个合作平台,孵化了中科美络、安徽泽众等537家企业。 合肥市发改委透露,在创新资源的叠加作用下,各类大科学装置产生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合肥特色的未来产业。近三年,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单位承担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科研项(课题)总数超3000个,总投资超110亿元,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超2200项。 比如,在健康领域,质子治疗设备国产化加快推进,首个自主研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物启动临床试验,糖尿病无创检测新技术在国内实现大规模应用,并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涌现出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等一批打破国际封锁的技术。在环境领域,大气能见度仪、天气现象仪等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已实现产业化。人才优先保障国家科学中心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而长期性的工程,离不开充足的人才支撑。2019年度,全省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进的高端人才发放江淮优才卡36张,支持国家科学中心引才平台及引进人才奖补资金5241.6万元。 今后,人才招引力度还将继续加大。一方面,继续开展省编制周转池制度探索,保障支撑性岗位人才需求;并推动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发展规划。同时,出台或延续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参考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做法,开展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政策相关研究。 另外,建立高层次人才数量和人才公寓供需对接机制,优先保障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单位引进人才住房需求;推进中国科大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为国家科学中心各类人才子女就学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