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90后的也即将奔三,80后的还不结婚真的就是大龄剩男剩女了,而95后刚好到了适婚年龄。95后的婚姻观是怎样的呢?最近有机构专门做了这样的一个调查,对于未婚先孕,绝大多数95后都表示可以接受,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相比于物质条件他们更看重彼此的三观是否一致。生二胎意愿较高75%接受“先上车,后补票”2017年4月,大数据报告撰写团队在数所985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婚育观大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0份,其中男生和女生比例为1:1。孩提时期,“公主和王子结婚后过着快乐生活”的童话结尾,让很多95后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然而,进入大学后,沉重的社会现实却逐渐让95后们不得不从婚姻童话故事中醒来,在婚育观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 在本次调查中,有72%的男生表示自己未来一定会结婚,而只有51%的女生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结婚。21%的男生对未来结婚呈现出迷茫状态,女生的比例为男生的两倍多,达到45%。坚持不婚的比例占少数,其中男生占7%,女生占4%。在有意愿结婚样本中统计发现,74%的大学生认为26-30岁结婚最合适,仅有1%的大学生选择在36岁及以上年龄结婚。 本次调查中,接受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比例将近60%。相较而言,男生支持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关于“未婚先孕”这个问题,95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会“先上车,后补票”,其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在结婚方式的选择上,54%的受访者选择“旅婚”。受访者对“裸婚”的接受度也很高,不过男女差异较大,在能接受“裸婚”的受访者中,男生支持率约为女生的两倍。在婚前财产公证上,会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女生占全部女受访者比例的40%,而男生仅占28%,说明男生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接受度尚且较低。在关于生育观的调查中,可能是受到国家“二孩政策”的感召,选择生二胎的受访者比例较高,其中男生中选择生二胎的比重达到68%,女生达到了52%。对比“相亲鄙视链”中父母列举的物质条件 95后更看重“三观一致”近日,由媒体总结的一条“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火了。这条“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是一份大都市男女青年的“相亲价目表”。“价目表”上,相亲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和条件,按照“户口”“房产”“学历”所具有的优势、劣势,被分成了“顶配”“高配”“标配”“低配”“简配”“不考虑”等几个等级,从身价、职业、收入、车子、相貌等环节进行了明码标价。北京各大公园的相亲角,见证了婚恋市场上地域、学历、属相的多重鄙视链:找对象宁愿有轻微残疾但不能没有北京户口,女博士无人问津,属羊的女生嫁不出去……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理性计算,可以理解,这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社会阅历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的投射。本以为在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看着偶像剧长大的95后,会将外表做为选择另一半的重要标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选择“三观一致”。经济条件的比重在女生中也只占6%95后恋爱观:不将就不介意不排斥近日,记者在沪上一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的大学生,进行了“95后情爱观”的匿名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既有22岁尚未谈过恋爱的“母胎单身狗”,也有年方20已经有过五届前任的“老司机”。没有谈过恋爱的同学也并没有那么着急脱单。事实上,许多学生连“先谈一个看看”都不愿意,8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会一直等待合适的人出现,更有10%的学生直接扔回来三个字——不!将!就!而当被问及会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分手时,95后的回答也相当随性:大多数人认为,当双方没有爱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分手。和谈情说爱时的“不将就”相比,95后们对于婚姻这座围城的态度,却显得相当“不介意”。“水到渠成”是他们用得最多的字眼,既有一毕业就打算结婚生子的学生,也有超过35岁再考虑婚姻不急的。在95后眼里,“婚姻”越来越与“大事”分离了。当被问及“能否接受婚前性行为”时,几乎一半的学生都表示“自己不会去尝试,但是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却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