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长辈们给孩子的压岁钱,往往都被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拿走。原本给孩子的压岁钱,只是走个流程,最终装进了父母的口袋。因压岁钱的处置问题,一些孩子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也有不少争论。那么压岁钱到底是谁的?法律上到底怎么定义压岁钱的?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姜万东从法律上进行了解析。
孩子压岁钱归谁 儿媳和婆婆起争执
2月8日,正月初四,张勤(化名)打算从老家回合肥,准备休整一番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对于她来说这个年已经过完了。她在收拾行李时,清点了一下3岁大儿子的压岁钱,发现孩子收到亲朋好友给予的6000多元的压岁钱。
张勤打算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自己的卡上,因为前两年她都是这么做的。“孩子这么小,又不会花钱,存在我卡上到时还是花在他身上,所以没必要分这么细。”
然而,张勤的婆婆却认为,这是孙子的压岁钱,应该孙子自己留着,应该单独存在一张卡上,等孙子长大了由孙子自己支配,“这是老人给孩子的钱,家长当然不能花了。”
因为孩子的压岁钱如何处置问题,张勤和婆婆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两人商定,给孩子办一个独立的银行账户,供孩子长大以后使用。
压岁钱是赠与关系 给了不能要回
姜万东称,法律规定中并无“压岁钱”一说,但基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间传统习俗,压岁钱虽无法律明文规定,但只要相关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便不会受到法律的禁止。
民法上将给予压岁钱的行为定性为赠与。《合同法》中有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因此,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属于一方纯获利益的赠与合同关系。一经交付,特殊情况除外,一般不能撤销赠与,也就是说,压岁红包一给,就不能再往回要了。
压岁钱属谁?是属于孩子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是大人之间的人情往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孩子还小,应该没有权利拥有压岁钱?
律师称,给付压岁钱作为一种赠与行为,该赠与合同的相对方即受赠人明确是孩子,那么压岁钱的所有权就转移到孩子身上。
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能拥有压岁钱的想法,是错误的。《民法总则》相关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可见,年幼的孩子虽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自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人,孩子接受赠与所得的压岁钱是其个人财产。
家长可处置吗?可以保管但不能乱花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之一是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因此,虽然压岁钱归属孩子,但对于未成年儿童来说,压岁钱还是由监护人保管为宜。家长只是行使监护人的保管权利,更加妥善地维护孩子的利益。
姜万东认为,家长保管孩子压岁钱,不能随意处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因此,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压岁钱加以保管,也可将其用于孩子受益的方面,但不能乱花。
孩子可以自己处置压岁钱吗?
那么孩子可以自己处置压岁钱吗?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因此,孩子拿大额的压岁钱,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购买了价格高(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产品,家长追索,可以认定该购买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