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将皖北地区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力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深化开放合作、推动产城融合以及创新驱动与政策突破等多维度举措,皖北地区正加速崛起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实际,探讨推动皖北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一、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集群特色
皖北地区锚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围绕领军企业构建“链主—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阜阳为核心,发展专用车、动力电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建设锂电回收基地,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新材料产业依托宿州经开区、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载体,布局硅基、生物基、陶铝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则推动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区域品牌产业化,延伸预制菜、药膳等高端产品线,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同时,皖北地区深化区域协同与集中攻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六市产业互补为目标,推动蚌埠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亳州强化绿色食品加工、淮北发展铝基新材料,形成错位竞争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强化要素保障,构建产业生态
皖北地区积极落实《金融支持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措施》,推动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40%以上子基金投向皖北,放宽财政出资比例限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广“银行+担保/保险+基金”组团服务模式,试点“农业设施抵押贷款”“保险+期货”等创新产品,精准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与人才配套方面,皖北地区加快合新高铁、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提升亳州机场、蚌埠机场货运能力,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推动沪苏浙高校与皖北共建产学研平台,实施“共同成长计划”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完善人才落户补贴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国家战略
皖北地区利用沪苏浙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头部企业。推动奇瑞、大众安徽等企业与皖北零部件供应商深度合作,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同时,建设皖北风投创投集聚区,联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子基金,支持陶铝新材料、氢能等前沿技术研发,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
四、推动产城融合,夯实可持续发展
皖北地区推广淮北“深改湖、浅造田”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将塌陷区改造为生态公园或光伏基地,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在灵璧、蒙城等县试点“产城融合”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与保障性住房,吸纳本地劳动力。依托绿色食品产业推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
五、创新驱动与政策突破
皖北地区可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机制,支持企业发行科创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争取国家再贷款工具支持。在蚌埠、滁州扩大“贷投批量联动”试点,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用地指标倾斜与环评绿色通道,完善科创服务体系,推动政策试点先行。皖北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以产业生态优化为核心,通过政策集成、要素聚合与开放合作,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未来,皖北地区可进一步探索“飞地经济”“虚拟产业集群”等新模式,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作者:焦怀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