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来老年大学学习,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饭,十来块钱荤素搭配营养又健康,下午在图书馆看看书,这样的老年生活怎能不惬意……”
这是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老人汪萍一天生活的缩影,在这里,社区已成为老人们温暖的“家”。
(图源:合肥民政)
近年来,合肥在城市规划中坚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原则,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空间布局,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水平,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养老服务,把“养老”变为“享老”。
统筹规划
家门口就有“养老院”
在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辖区,紫云路和广西路交口某小区3栋1楼内,一张干净的木制长桌置于客厅中间,蓝色沙发靠墙坐落,墙上挂着的电视播放着新闻,厨房里微波炉、电饭煲、抽油烟机一应俱全。这里是滨湖世纪社区托养中心,老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中短期住养、日间托养、居家服务、康复训练等多种服务。
“老家有点事,儿子一家回去了,上了年纪,我一个人在家不方便,在这住几天,家人也放心。”86岁的居民王奶奶是社区托养中心的常客。
滨湖世纪社区托养中心。(图源:合肥民政)
社区在该小区打造了家门口“养老院”,引入第三方公司专业运营,内设康复室、就诊室、配餐室等,提供14张床位进行短期托养服务。社区制定出台《滨湖世纪社区康复养老服务差异化补贴政策》,为低保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为特殊老人提供20%-70%的优惠补贴,大大减轻居民的养老负担。此外,社区还打造3000平方米的“老幼双托”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普惠性服务,将提供短期托养床位50余张。
这样的社区养老综合体设施,在合肥越来越多。近年来,合肥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保障和规范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在已建成的城区,结合城市功能优化、有机更新等统筹规划,利用存量资源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保证老年人的就近养老需求。
聚少成多
社区里有了“助餐点”
“今日菜谱:胡萝卜烧肉、青包菜炒肉片……”2月8日中午,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永和南苑社区食堂选菜窗口前排起了长队,餐台上,菜品荤素搭配,标有2元、3元、6元、8元、10元等价格标签,让老人消费得明明白白。
永和南苑社区是高新区规模较大的回迁安置小区之一,老年人较多。2018年,社区利用社区公共用房,引进社会力量,在小区办起了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每天前来就餐的老人达到400余人。
“我们在老年助餐的基础上,还拓展了老年服务的各项活动,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调动了广大老年居民的参与度。此外,居民从这步行两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内设置了棋牌室、影音室、健身房供他们娱乐休闲,全力打造辖区老年居民15分钟生活圈。”高新区长宁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封燕介绍。
据介绍,近年来,合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按照每百户30平米指标配置养老用房,适当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最小面积,部分结合设置小区“助餐点”。鼓励将原本分散设置的养老用房集中布局,既方便了老年人使用,又节约了后期运营及维护成本。此外,充分考虑老年人活动习惯,原则上将养老服务用房设置在地面一层。
高新区天乐中心数字化社区食堂。(图源:合肥高新发布)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2022年,合肥市一共建设了老年食堂(助餐点)860个累计服务老人370多万人次,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广泛欢迎。2023年,我市将持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建设,新增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不少于29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