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历次党代会巡礼
飞跃发展的量子科技
在合肥市的每次党代会上,“科技创新”都是热词,2016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也不例外。“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在规划今后五年发展时,大会报告这样指出。
为此,大会提出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政府管理、产业创新、人才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军民融合、推进“双创”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努力创造新经验;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争取国家量子实验室落户合肥,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布局合肥,支持对原有科研设施更新改造整合”。正如大会报告所说,自第十一次党代会后,合肥的量子科技有了飞跃发展,在许多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6年8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颗量子卫星是由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研发的,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形象一点说,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密信将不再是神话。”有关专家说。无独有偶。2020年12月4日,我国量子科技研究再传好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人构建了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是世界上最快的量子计算机。
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
其实,量子技术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近些年合肥已发布了“合肥量子城域网”“量子芯片工业设计软件”“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量子精密测量产品”等重点领域多项先进量子技术应用成果。量子科技的广泛应用,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量子时代,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安全的数据通信,以及更方便和更绿色的生活方式。
而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我省就向国家提交了支持安徽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建议指出,由中科大潘建伟院士担任院长的量子创新院当时已经揭牌,先行探索创建国家实验室,并依托中科大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
除了量子科技之外,大会还指出,“加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科学城、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等建设。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新的七大创新平台。”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按照大会的五年发展规划,合肥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众所周知,开放的基础是交通的便捷。而早在2010年12月,合肥港综合码头就建成并投入运营,将不靠海、不临江的合肥与世界紧密相连,通过长江沿线港口及上海港口中转,航线基本覆盖全球所有海港的基本港,货物可达国内沿海及世界各主要港口。合肥港的快速发展,加上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使得合肥水运港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合肥内陆港建设也在加快。2014年6月,全省第一条国际货运班列——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简称“合新欧”)开通,正式打通合肥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2016年开通了首列中欧(汉堡—合肥)国际货运回程班列,合肥通过内陆港实现海内海外变通途的梦想得以实现,并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版图上的重要节点。另外,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建成,特别是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成立,就像一座座连接国外和国内的“桥梁”,进口商品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后,视同仍在国外,而国内商品进入保税物流中心,视同已出口。
合肥中欧货运班列
总之,这些建设举措加速了合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步伐,正如大会报告中所规划的“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密‘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拓展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加强与国际大通道合作。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拓展提升口岸功能。复制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创造大型湖泊治理合肥样板
“未来五年,合肥将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朝着‘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迈进。”与这次大会提出的让巢湖治理“努力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相对应的,是巢湖十年全面封湖禁渔措施的实施。
2019年底,巢湖管理部门宣布,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湖区将实施全面封湖禁渔,包括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水域,禁渔期暂定十年。禁渔期间,在巢湖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应该说,如此大规模、大跨度地禁渔,在巢湖历史上尚属首次,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也是首例。
巢湖渔民整理“上岸”的渔网(资料图片)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关人员解释说,近几年来巢湖渔业资源下降明显,鱼类小型化特征也日益凸显,伴随着捕鱼工具的先进,湖泊老龄化的特征逐渐显现,此时实施禁渔给湖泊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很有必要,其目的是更好保护巢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之所以禁捕10年,主要是考虑到大型鱼类性成熟一般需要4年,禁捕10年,这些鱼类得以有2至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
而经过持续治理,巢湖的生态环境的确有了很大改善。到2021年底,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巢湖蓝藻首次发生时间较去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巢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入湖河道小流域治理。使巢湖水质和入湖主要河流达标率大幅提升,努力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正如大会报告所规划的经过连续十年封湖禁渔,将有助于巢湖各种鱼类及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加速恢复,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佳的成效,还巢湖一个霞光万道、鱼蹦水跳的优美环境。
大会还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强化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提高新能源汽车应用普及化程度。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