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优化调整
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正在迅速贯彻落实,细化执行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加强社会动员,结合自
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一些地方也在及时纠正与第
九版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米锋介绍,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
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
“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
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家疾控局: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今后在国内发生聚集性
疫情时,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
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
源。
当前,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沈洪兵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需要强调
的是,对取消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
性以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对工作要求反而更高了。
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
住,该落实的防控措施要落到实处,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程
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免查核酸 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都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
的区域核酸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
不能随意减码”。
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要严格落实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做到应
检尽检,确保高质量、符合频次要求的核酸检测,不得随意不检、漏检,也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二是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要求。发生本土疫情后,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
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
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
如果当地疫情仅有零星的感染者,传播链条清晰,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时,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
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
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三是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的有关要求。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跨区域流动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
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属地要求进行
“落地检”,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须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
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制定新冠肺炎分级分类诊疗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
一是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储备充
足救治床位,特别是重症救治床位。
二是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确保一旦发生
疫情的时候,方舱医院能够快速启用,用于收治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建设。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是发现社会面病例的重要场所,因此医疗机构
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发热诊室或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可疑患者第一
时间进行甄别,一旦出现阳性立即转入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很重要一条即是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这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效处置疫情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为
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坚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高风险区域怎样制订管控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关于高风险区内的核酸检测和管控措施,仍然是按照第九版的防控方案
来实施。对于核酸检测是要求在高风险区实施封控以后前3天进行核酸检测,后续检测的频次可以根据前三次检
测结果进行确定。在解除管理前的24小时内,要完成一次区域的全员核酸检测。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纳入封控的这些人员,存在没能及时转运的一些风险人员,抗原检测阳性的,混管阳待复核
的,以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和高龄老人,对于这样的特殊人员,要实行上门采样,实行单采单检。这是核酸检测的
策略。
管控措施,第九版方案中明确提出,高风险区实施封控管理,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具体有10条措施,主要
包括宣传引导、人员摸排,要及时掌握封控管理区域内的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
员、血透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的情况,做好摸排,对以上的脆弱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资和
医疗物资的保障,做好心理关爱等等10条具体措施。
近日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11月11日,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颁布以后,从国家
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信息数据上看,群众投诉量明显下降,由11日的3306
条已经下降到16日的2014条,投诉量降幅达到39%。
沈洪兵说,对近日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
隔离等限制措施,占25%;二是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占23%;三是随意扩大采取隔
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占18%。这是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
截至17日12时,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已累计转各地群众投诉问题线索13万条,办结率为99%。“应该说
成效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