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
度谋划发展。
市民在合肥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搭帐篷露营,亲近自然。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在11月5日至13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将为合肥等13个城市颁发国
际湿地城市证书。
国际湿地城市是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
成就,南望长江,北依淮河,怀抱巢湖合肥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亦肩负艰巨使命多年来合肥守护一方水、滋
润一片土持之以恒推进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终收获这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巢湖市柘皋河省级湿地公园。桑玲 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未来之路”
2017年, “国际湿地城市”的概念在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国大会中首次被提出。一时间,湿地成为热词。
湿地之于地球,如肾脏之于人体。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
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保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更是息息相关。
可以说,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而合肥,已率先履约这条“未来之路”。
肥东县长临河镇玉带河生态湿地。陈振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2018年,合肥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为依托,不断加快环巢湖湿地建设,提升合
肥“大湖名城”的国际形象。
同年,《合肥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
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资源。
2019年7月,合肥启动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彼时的合肥,正全力以赴以肥东十八联圩、巢湖半岛、肥西
三河、巢湖湖滨、庐江马尾河湿地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环湖湿地建设。
那一年,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一条条
“铁律”划定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为环巢湖湿地保护注入法治力量。
巢湖市半岛湿地公园。桑玲 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实至名归”
这两年,每逢节假日,合肥不少湿地公园都迎来了大批前来“洗肺”的市民,人们三三两两,徜徉自然山水间,
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馈赠。
合肥的湿地,是一幅色彩斑斓、意蕴万千、让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去年,地处巢湖西岸的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湿地覆盖率达89.17%,3000户居民退居、2000余亩渔业退
养,腾得这派生机盎然之景。
在十八联圩,一座座 “生态渗滤岛”犹如一颗颗绿色珍珠,错落分布在湿地之上,这些看似浑然天成的小岛,实
则是内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岛上池杉、乌桕、垂柳等乔灌木蓬勃生长,并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使这里
成为鸟类栖息地。
……
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美景。陈振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退耕退养退居还湿、扩展湿地生态空间是湿地保护的必行之路。
2021年,合肥积极推动巢湖综合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转变,实施巢湖“山水”工程这个全国唯
一湖泊治理项目,环湖十大湿地建成九个,修复湿地面积6.5万亩。
今年7月,历经四年建设,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8.5亿元的合肥环巢湖十大湿地宣布全面建成,日均净
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
目前,全市湿地保有量11.82万公顷,全市湿地率10.33%、湿地保护率75%,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
公园3处。湿地净化水质作用日益显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初步统计已有鸟类300多种。
一道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正悄然形成。
在庐江县黄陂湖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浅滩嬉戏、觅食。左学长 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收获这张“国际名片”,合肥实至名归。
今年,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缔约国提名,经《湿地公约》常委会批准,颁发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的城市。
据了解,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有一整套标准。如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仅这两
个刚性指标,就足见其严苛。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43个“国际湿地城市”,合肥赫然在列。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是生态合肥建设的“试金石”。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有利于合肥促
进国际、国内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市民对湿地的认知,进一步推动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
用。”相关业内人士表示。
十五里河口湿地候鸟翔集。李方晖 摄
保护湿地不在一朝一夕。市林园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表示,下一步,合肥将持续开展生态监测,评估修复成
效,完善生态预警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在未来,合肥湿地保护的新乐章,亦将华丽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