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之后,三伏天终于踏着热浪来了。面对今年不同寻常的高温天气,合理避暑成了“三伏养
生”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务必记得“三防三护”
1、防暑
三伏天暑热之气盛行,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
压下降等。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外出,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
并少量多次补水。
2、防寒
面对炎炎夏日,冷气冷饮必不可少,但过度贪凉却会伤害脾胃、导致疾病。再加上许多怕热的人士,即使在低温
的冷气房里也要打赤膊或穿着露脐、露腰的上衣,这也很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
3、防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
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4、护阳
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活力的源泉。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过贪凉,适当锻炼、避免大汗,
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
素体阳虚、气虚之亚健康人群可尝试通过贴敷三伏贴来振奋阳气、温经散寒,调整五脏六腑阴阳偏衰,预防及治
疗冬季易于发生的疾病。
5、护心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热易伤心气、汗易伤心阴,所以夏季要适当多吃一些凉润养心之品,如新鲜蔬菜瓜果,
同时要避免大汗、过汗。
此外,我们可常揉内关穴。该穴为心脏之保护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调补阴阳气血。
6、护脾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胃功能,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维持人体的健康。而脾为阴中之至阴,
与长夏之气相通,喜燥恶湿,因此可适当进食甘味食物。
三伏天记住“三宜三不宜”
1、宜心情平静,不宜急躁
夏季气候由温转热,常使人心情烦躁,夜不安寐。《黄帝内经》对此提出了“无厌于日,使志毋怒”的养生要
求。意思是说不要厌恶这长日酷热,不要急躁发怒,必须心平气和,乐观愉快,顺其自然。患有高血压病和冠心
病的人群尤需如此。此时宜调节情志,通过各种怡情养神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比如看书、绘画、听音
乐、下棋、垂钓等。
2、宜适当降温,不宜降温过度
适当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电器有防暑之效,有益于夏日保健。但室内使用空调温度宜控制在26℃~28℃左右
(低于室外温度5℃左右即可),并需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使用台式电扇时不宜将电风直接吹在身上或头面部位,以
免发生面瘫。
3、宜进清凉消暑食品,不宜吃冰镇食品
伏天气温高空气中的湿度大,暑多挟湿,容易发生胃肠疾病。故日常饮食宜清淡爽口,并适当摄入除湿之品,如
冬瓜、海带、番茄、金针菜、黑木耳、百合、藕、绿豆、扁豆、薏苡仁、白萝卜等。过于寒凉的冰镇食品如冰激
凌、冰啤酒、冰西瓜等皆不宜多吃。
解暑未必要凉
很多人认为,只有冰凉的饮品才有解暑之效,其实不然。中医学认为“暑为阳邪”,应用清凉剂解之。下面推荐
几个清热解暑的饮方,供参考选用。
冬瓜饮
冬瓜250克(连皮、瓤、籽),洗净,切碎,加水500毫升,煎10~15分钟即可,只饮其水。冬瓜性寒,《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有“清热,养胃,生津,消暑湿”之功。
绿豆饮
绿豆50克,淘洗干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烂,可入白糖少许。绿豆性凉,《本草汇言》称其可“清暑热,静烦热,燥热,解毒热”。
茶盐饮
绿茶1撮,食盐少许,开水泡饮。绿茶性凉,《本草别说》称其“治伤暑”,《随息居饮食谱》云其有“清热,
渗湿”之功。
菊花饮
白菊花(干品)10克,开水泡饮。菊花性凉,《本草纲目》云其“益肝补阴,降火除热”。
荷叶饮
鲜荷叶1张,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至沸即可,去荷叶,饮其水。荷叶性平,《本草再新》称其可“清凉解暑,止渴生津”。
金银花饮
金银花(干品)10~15克,加水50毫升,煎10~15分钟即可,饮时去滓。金银花性寒,可清热解毒,还可预防中
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丝瓜饮
丝瓜1条(不去皮),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煮沸约10分钟即可,去滓饮用。丝瓜性凉,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之
功。丝瓜与豆腐做汤菜,常吃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