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安徽宣布今年的梅雨季节已结束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表示今年都没怎么感觉到梅雨就出梅了?针对网友的
疑问安徽省气候中心进行了解答。
2022年我省6月19日入梅,7月11日出梅,入梅偏晚,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短,梅雨量显著偏少,梅雨强度
等级为“偏弱”。
梅雨期(6月19日-7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除淮北北部和东部偏多外,其他大部
地区偏少,其中沿淮西部、江淮之间中部和东部局地、沿江局地显著偏少5~9成。
2022年梅雨形势不典型,先后出现6次过程性降水,局地降水强度大。梅雨期高温与强降雨天气并存,全省平均
气温创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以下简称“历史同期”)新高,高温日数异常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导致我省入梅偏晚;西太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我
省梅雨量偏少。
一、2022年安徽省梅雨特征
01入梅晚、出梅接近常年,梅雨量显著偏少
今年我省沿江江南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15日)偏晚4天;7月11日出梅,与常年(7月10日)接近;梅雨期22天,
偏短3天;梅雨量141毫米,偏少61%;梅雨强度等级为“偏弱”(表1)。
江淮之间6月23日入梅,较常年(6月21日)偏晚2天;7月11日出梅,与常年(7月12日)接近;梅雨期18天,偏短3天;
梅雨量108毫米,偏少58%;梅雨强度等级为“偏弱”(表1)。
表1 2022年安徽省梅雨特征统计
梅雨期(6月19日-7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沿淮淮北西部局地、江淮之间东
部、中部和沿江东部不足100毫米,其他地区大部在100~250毫米(占全省面积的57.8%),淮北北部、大别山区
和江南西南部超过250毫米(占全省面积的10.6%),最大岳西明堂山507毫米(图1上)。
与常年同期相比,除淮北北部和东部偏多外,其他大部地区偏少,其中沿淮西部、江淮之间中部和东部局地、沿
江局地显著偏少5~9成(图1下)。
图1 6月19日-7月10日累计降雨量(上)及其距平百分率(下)分布
02梅雨期间以过程性降水为主,局地降水强度大
今年梅雨形势不典型,6月19-21日沿江江南、6月23-25日全省自北向南、6月27-28日全省自北向南、6月29
日-7月1日沿淮淮北东部和沿江江南、7月4-6日全省及7月10日合肥以北地区先后出现6次过程性降水。其中,以
6月23-25日、6月27-28日及7月4-6日降水较强。
6月23-25日全省自北向南出现强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淮北北部、大别山区、
江淮之间中东部及沿江江南共有584站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图2中),占全省面积的24.4%,其中103站超过100
毫米,最大岳西明堂山196.2毫米。24日降水强度大,有13个县(市)暴雨,3个大暴雨,最大岳西121.3毫米。
淮北北部和合肥以南部分地区609站最大小时雨强超过20毫米/小时,其中107站超过40毫米/小时,最大涡阳石
弓88.8毫米/小时(23日14时)。24日19时30分左右宿州砀山县玄庙镇、周寨镇、葛集镇出现冰雹,最大直径2厘
米。
图2 6月19-21日(上)、23-25日(中)、27-28日(下)累计降水量分布
6月27-28日全省自北向南再次出现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淮
北北部、沿淮、江淮之间北部及大别山区,共有433站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占全省面积的23.5%,其中105站
超过100毫米,最大长丰左店195.7毫米(图2右)。27日12时40分左右,怀远县双桥镇出现小冰雹。
7月4-6日,受台风“暹芭”残余环流影响,沿淮淮北和大别山区局地出现极端强降水。此次台风对我省影响以降
水为主,7月3日20时-6日08时累计降水量全省有181站≥100毫米,11站≥250毫米,其中9站位于亳州市谯城
区,谯城五马(350.2毫米)、双沟(323.3毫米)超过300毫米(图3中)。
亳州国家站7月5日降水量(248.2毫米)为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降水量第三位。小时最大雨强泗县107毫米、固
镇98.7毫米均破本站小时雨强记录;谯城五马(97.9毫米)、太和桑营(92.5毫米)、谯城古城(86.6毫米)、烈山化家湖
(86.3毫米)均破所在区域国家站小时雨强记录。
图3 6月29日-7月1日(左)、7月4-6日(中)、7月10日(右)累计降水量分布
梅雨期间局地降水强度大。从逐日雨量来看(图4),梅雨期累计出现1407站次暴雨,291站次大暴雨,9站次特大
暴雨。6月24日范围最大,351站出现暴雨,92站大暴雨,最大岳西明堂山193毫米;7月5日沿淮淮北和大别山区
局地降水强度大,188站出现暴雨,60站大暴雨,9站特大暴雨,其中9站位于谯城区,最大谯城五马326.4毫
米。
从小时雨强来看(图5),全省369站小时最大雨强≥40毫米/小时,集中在沿淮淮北、江淮之间东部以及两大山区局
部地区,其中25站≥70毫米/小时,最大泗县107毫米/小时(7月5日19时)。
图4 6月19日-7月10日逐日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站数
图5 6月19日-7月10日小时最大雨强分布
03梅雨期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高温日数异常多
梅雨期全省平均气温29.4℃,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2.9℃,为历史同期最高。期间高温与强降雨天气并存(图6),
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高温日数分别为6天和8天,其中江淮之间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第四多。两片梅雨区除岳西未
出现高温外,其他县(市)出现高温天气1~12天不等,其中霍山、和县、泾县、宣城等12个县(市)高温日数超过
10天,占梅雨期总长度的50%~61%。
图6 6月19日-7月10日不同等级高温站数逐日演变
二、成因诊断分析
01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导致我省入梅偏晚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以后,西太副高的北跳对季风进一步向北推进、梅雨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西太副
高脊线北跳至19°N以北有利于我省梅雨的建立,北跳至27°N以北有利于我省出梅。
5月至6月上中旬,西太副高脊线总体偏南,6月19日开始北抬至19°N以北(图7),我省沿江江南出现明显降水,
随后进入梅雨季节,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晚。
图7 202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位置指数
02西太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我省梅雨量偏少
在梅雨期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亚地区经向上存在“- + -”的波列(图8左),其中南海-菲律宾东北部和
东西伯利亚为负距平,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为正距平。受其影响,中国东部为纬向型环流控制,东亚夏季风
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和西太副高都偏北,冷暖空气交汇区位置偏北。
整层水汽输送场上也反映出这一特征,梅雨期中国东部水汽辐合中心位于黄淮(图8右),我省总体位于水汽辐散
区,导致我省梅雨量偏少。
图8 梅雨期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和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及散度距平场(下)
综上,6月上中旬西太副高脊线持续偏南,19日起北抬至19°N以北,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导致我省入梅偏晚。入
梅后,西太副高转为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冷暖空气交汇区位于我国黄淮地区,我省总体位于水汽辐散区,导
致梅雨量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