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正是
应该玩的时候,不着急教育,但是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样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李玫瑾教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发现,成年人的很多行为
都和接受的早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过:有些父母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了起来。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问题总是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对待发生的问题总是想着打完就老
实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反映出了当代教育孩子出现的问题。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甚至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但是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这档节目中提出了“两不管,三不惯”这一定论,父母可
以学习借鉴,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人才,爸妈也会很省心。
“两不管”
“不管”不是指什么都不管,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做,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家长在一旁鼓励指导。
1、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管在孩子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大约是2岁左右,家长就应该教会孩子日常的一些事情,
比如穿衣服,洗袜子,装书包,系鞋带等。
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适当奖励孩子,比如今天做家务就可以带你出去玩,让孩子体会到付出就会有回报,让孩子
知道想干什么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我们不能每分每秒的关注着孩子,所以要让孩子养
成独立的习惯,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很有利。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现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玩具自己弄坏了哭,和朋友闹得不愉快了也哭。这时
候家长就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教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去解决。孩子习惯了父母帮忙
处理任何事情,遇到问题和家长撒个娇,哭一通就解决了,而自己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如果孩子可以解决问题家长就不要插手,多去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锻炼孩子的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孩子在
未来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三不惯”
孩子不尊重别人不能惯
孩子小时候磕到碰到家长就去打桌子,和孩子说都是桌子不好是桌子的错,这导致了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认为
别人永远是错的。在学校和同学玩闹受伤了就开始欺负别人。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家长一定要重视,人和人的相处首先是尊重,不能遇到事情就动手去解决。
如果这件事情不和孩子好好沟通正确解决,就会导致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遇到事情就动手打人,认为什么事情
自己都是对的,最后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对于触碰原则的问题不能惯
父母要给孩子提前立好规矩,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违反法律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从小就要让孩子树立
良好的法律观念。
有很多触犯法律的青少年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后悔不已,并且感叹如果一开始有人及时制止这种行为也不会造
成这样的后果。面对问题家长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对事情没有责任感不能惯
自己做错的事情要勇于承担,不能推卸给其他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一些关心少一些责骂,孩子没有责
任感,大多数是因为怕家长责罚不敢承担责任。家长要明白一件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责任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