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以咨询为由,联系了一名声称修复成功的网友倪可(化名)。“因为我之前总是信用卡套卡,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补不上,这也导致去年到4S店买车时因信用卡有三条逾期无法贷款,还是别人推荐了一家可进行征信修复的中介,才把问题解决。”网友倪可(化名)告诉记者,她只需和中介签订委托处理合同,再办一张新的手机卡,提供自己的征信报告、身份证号码等材料即可,费用近4000元。
“起初我也很害怕,担心对未来有影响或信息泄漏被骗,一直犹犹豫豫,但我当时去了中介公司,感觉比较正规,而且当时签的合同里有保密协议和处理不成功退款条约。”倪可坦言当时内心非常担忧,“不过,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征信就被成功修复了”。
但是,倪可征信修复是真的“成功”吗?她将个人隐私信息主动暴露给了对方,若被非法使用则后果不堪设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法手段“洗白”的征信记录是否还具有可信度?这无疑动摇了我国信用体系的根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实际上是通过非法恶意投诉等手段来逼迫金融机构做出让步,若这种方式得逞的话,会导致信用记录失真,影响整个征信体系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真实性。“对个人而言,坚决不要相信这些征信修复机构,如果对这个信用记录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提出。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合理借贷,量入为出的习惯,不要过度借贷、盲目借贷,个人征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要珍惜和维护个人信用记录。”董希淼说道。(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