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安徽省医用耗材及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市召开。
为响应中央号召,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完善药品耗材招采机制列入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年度工作要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而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省人民。
省医保局一级巡视员袁之应介绍,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改革,创新“组套分组法”,先后成功开展了骨科关节、心脏起搏器等4类、407个产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通过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挤压了医用耗材虚高价格,减轻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推动了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促进了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2021年,安徽省医保局还组织开展了骨科脊柱、眼科人工晶体、血液透析器、冠脉扩张球囊、一次性使用留置针和临床检验试剂集中带量采购。
今年安徽省共完成5类医用耗材、5类临床检验试剂产品集中带量采购,共节约资金约9.72亿元。
袁之应表示,安徽省进一步优化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设计,完善招采规则,坚持“一品一策”,创新建立“医院报量,临床评价,带量集采,组套竞争,五步降价”的集采工作机制,形成了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安徽模式”。省医保局优化带量采购目录,扩大市场参与度;优化市场份额配置,实现带量有预期;优化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把控评审关优化集采中选规则,挤压虚高价。
经过全省医保系统工作人员和专家的努力,全省医药带量采购工作取得成效显著。
全省设备采购价格显著下降。2020年以来安徽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总金额达5.3亿元,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节约近2.6亿元,节资率达33%。集采设备的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医院采购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今年集采的1.5T磁共振单价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单价首次跌破600万元。
国产中标比例显著提升。2020年以来已完成的62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中,国产品牌占比12.9%,国产设备占比40.3%。国产设备中标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基本形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充分竞争的局面。
全省市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开展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省级集中招采改革,搭建了开放竞争、充分竞争的平台,进一步营造了公平、透明的行业营商环境。“企业参与集采,就能完成‘规模订单’,有效降低营销成本。集中采购促使企业回归以质量、技术为中心的良性竞争轨道,帮助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企业的‘亲’‘清’关系。”袁之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