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 ”
——省专家与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许刚
● “我们对专家非常渴望,这些省里的大专家,平时花钱请都请不来,通过人社部门搭建的平台,邀请他们免费上门指导,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
——绩溪县马道悠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荣
“送智”下乡助发展
7月21日下午,急促的救护车警报声骤然响起,一路呼啸抵达绩溪县人民医院。一名因车祸致全身多处骨折的危重病人被紧急送进急症室,需要立即实施胸部导管放置手术。
手术级别高,对技术要求较高,县医院此类手术不多,技术不熟,接诊医生一时犯了愁。此时,安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伦兵正在当地开展服务,获悉这一紧急病情,他当即决定接诊,穿上手术服亲自操刀,并现场示范教学。经过奋力抢救,手术圆满成功,病人脱离险境。
许伦兵是省人社厅选派服务绩溪县高层次专家团中的一员。7月21日至23日,省人社厅根据绩溪县基层单位和群众对乡村振兴的需求,选派13名医疗、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副高级以上专家来到绩溪开展服务。专家们各施所长,为基层单位和群众答疑解惑、把脉开方、传经送宝。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授俞年军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金沙镇等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方叶林围绕“推进生态旅游,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幸福绩溪”进行了多场座谈交流……在服务活动中,13名专家共开展业务培训8场,培训基层专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269人次,义诊病患172人次,为乡村振兴中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64项。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 ”省专家与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许刚介绍,组织专家服务基层是我省的品牌活动,今年省人社厅计划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实施15个服务基层项目,选派180名以上高层次专家开展靶向服务,助力基层一线、老区等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转化实用科研成果、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引导人才、智力、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流动。“我们对专家非常渴望,这些省里的大专家,平时花钱请都请不来,通过人社部门搭建的平台,邀请他们免费上门指导,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绩溪县马道悠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荣说。
● “王专家的解答既解决了固体废料堆放问题,又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可帮了公司的大忙。 ”
——金冠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茂华
● “省人社厅‘点餐’‘点厨’的方式,有效避免专家服务与基层需求不对口、基层承接活动‘削足适履’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基层组织单位积极性和活动实效。 ”
——绩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晓明
“点餐”配送解难题
位于淮北的金冠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型民营企业,尽管生产工艺精湛,但是对生产的废弃保温材料、玻璃制造残渣等固体废料一直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只能将其堆积在厂区。如何处理这些固体废料困扰着企业。
省人社厅向基层单位和群众征集服务需求,金冠玻璃有限公司反映了这一棘手难题。收到需求后,省人社厅协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寻找对口专家,最终确定选派该院正高级工程师王培华前来支招。今年4月,王培华随高层次专家团来到金冠玻璃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详细介绍了固体废料处理的相关规定,向企业明确玻璃制造产生的硫酸钠可以作为副产品销售。“王专家的解答既解决了固体废料堆放问题,又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效益,可帮了公司的大忙。 ”金冠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茂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组织专家到基层来,就是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许刚表示,为提高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省人社厅采取基层“点餐”模式。即在确立专家服务基层具体项目和内容前,开展需求征集,省人社厅根据基层“菜单”做“餐”,提升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层单位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点名选取想要提供服务的专家,由省人社厅出面为双方牵线搭桥,实现“点厨”做餐。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农家牧业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养殖过程遇到饲养管理和疫病方面问题,一直想请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研究员朱德建现场指导,但都未能实现。在今年7月的专家服务活动中,该合作社点名希望朱德建能够前来指导。在人社部门的协调下,朱德建来了。服务期间,朱德建在品种引进、饲养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帮助他们销售了部分青贮饲料。
“省人社厅‘点餐’‘点厨’的方式,有效避免专家服务与基层需求不对口、基层承接活动‘削足适履’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基层组织单位积极性和活动实效。 ”绩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晓明说。
● “专家服务基层不仅要解决群众已经遇到的问题,还要推介最新的科技成果,让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
——省专家与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许刚
● “这种‘配餐’服务模式帮助专家将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也让基层第一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刘才宇
“配对”合作见长效
不久前,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刘才宇申报的“蔬菜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国家发明专利获批。这项专利技术可实现作物全生育期无需人工进田施肥打药,大幅度降低了规模化种植用工成本,同时也填补了固定式喷灌施肥在蔬菜等露地栽培作物上应用的国内空白。
省人社厅征求刘才宇意见,将该项目整理形成完整的服务基层方案,向基层单位推荐。今年3月,刘才宇参加省人社厅组织的高层次专家团赴泗县,服务期间他向种植大户详细介绍新技术的优势,并与泗县三湾村蔬菜基地就“蔬菜水肥药一体”简约化栽培技术示范达成了合作意向。
“专家服务基层不仅要解决群众已经遇到的问题,还要推介最新的科技成果,让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许刚告诉记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省人社厅精准选择一批适合推广的项目、技术,拟定转化方案,制定不同“套餐”供基层单位选择,让更多最新科研成果惠及基层群众。“这种‘配餐’服务模式帮助专家将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也让基层第一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刘才宇深有感触地说。
活动开展过程中,省人社厅还积极引导基层单位和专家开展对接合作,找准专家所长与基层所需的结合点,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让智力帮扶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7月的专家服务活动中,在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下,省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程江华前往六安市金安区,与横塘岗乡黄墩村柳抱丝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合作社破解优质稻鸭米加工过程中米皮综合利用瓶颈,开发系列营养健康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在今年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专家和基层单位共达成合作以及合作意向53个。通过专家和基层单位“看对眼”“配上对”,让专家成果、技术与基层需求有效“嫁接”,智力引领作用持续发挥。
·得失谈·
沉下身子才能办好实事
基层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我省聚焦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山区和皖北地区,多批次选派高层次专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引导项目、技术、人才、资金向基层一线流动,为破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增添乡村振兴活力提供有效智力支撑。专家们从科研院所沉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距离更近,对基层了解更深,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实,服务效果立竿见影。这充分证明,为群众办好实事,必须沉下身子。
沉下身子才能摸准实情。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第一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解决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必须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才能真正知道谋什么事、为谁谋事,才能更好干对事、干好事。唯有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条件最差的人家,才能更好地掌握基层发展难点、群众需求痛点。我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人社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基层“点餐”模式,在前期就深入基层征集群众需求,充分尊重基层单位和群众意见,合理选配专家队伍,为活动取得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沉下身子才能用对“方子”。当前,基层发展和乡村振兴,技术和人才是最紧缺的要素。面向基层提供服务,贵在精准,难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实践中,不能搞“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能“大而不当,经不起较真”。要始终以精准思维谋事,以精准施策干事,在落准、落细、落实上下真功。唯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对困难和原因“精准把脉”;唯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因人因地施策,区分不同情况“靶向治疗”;唯有把准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激发基层的内生动力;唯有树立着眼全局的系统整体思维,加强系统集成、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才能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沉下身子才能持久见效。为群众办实事,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我省在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注重在“点餐”基础上,精选一批适合推广的技术、项目拟定转化方案,建立专家服务基地,开展长期“配餐”服务,完善为基层“送智”的长效机制。为群众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要始终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持之以恒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创造增进人民福祉的新业绩。(聂扬飞)
专家服务基层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相关工作?记者就此对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同志和参与该活动的专家——
·面对面·
让专家服务接地气见长效
对话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巡视员 任予赞
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何吉祥
记者:我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任予赞:我省专家服务基层工作从1995年开始,至今已坚持了26年。26年来,围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共组织2970多名专家开展为基层服务30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才32.4万人次,为各类难题提供解决方案9200多个。今年截至目前,活动已开展了7期,101名高层次专家为乡村振兴和基层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人才技术供给。活动积极引导基层单位和专家开展对接合作,将提升基层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与加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机结合,使专家工作有效融入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好效果。
何吉祥:我多次参加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为养殖户、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为当地产业主管部门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同时,与一些经营主体建立紧密联系,开展“产研”合作,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示范,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产业帮扶。专家到基层服务,既解决了服务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弥补了基层专家技术力量的不足,又建立了合作交流平台,为活动发挥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如何确保专家下得去、服务有实效、基层得到真帮助?
任予赞: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每年初,组织基层人社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深入实地摸清需求,省专家与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各地需求清单,协商研究确定服务项目,制定全年专家服务基层工作计划。服务项目具体实施之前,再次向基层征求服务需求,整个过程不断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增减等,力图把项目做实做细。专家确定后,基层服务单位和专家直接联系,交流沟通服务需求和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让服务双方都 “知根知底”,为现场服务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服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服务方式,服务不走过场、不讲形式、不务虚功。
何吉祥:一要专家选得准,专家要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二要服务对象优,尤其是农业专家,尽量选择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或种养大户为服务对象,通过他们带动分散个体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专家建立“产研”合作平台提供便利。三要效果能持续,人社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地方科技、医疗、教育等部门配合,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专家和企业(部门)牵线搭桥,优先在项目谋划、政策兑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便利,让服务活动“种下一粒种,结出一树果”。
记者:如何继续深化专家服务基层工作?
任予赞: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了解基层需求,摸清基层短板,让专家服务活动更接地气、厚植根基,切实破解基层单位无法逾越的技术难题。要更加注重 “精准滴灌”,探索“配餐”“点餐”相结合服务模式,征集更多专家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项目,给基层送上产业发展“大餐”。要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挖掘一批中小企业和基层迫切需要对接的项目,引导高层次专家技术成果与企业资本对接,搭建专家和基层合作共赢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要充分发挥人社部万名专家服务基层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项目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争取10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来皖实施,建设2个专家服务基地,将前沿技术、资金带到我省基层,通过国字号专家的培训指导,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何吉祥:服务主题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以农业农村领域为例,今年专家服务基层活动聚焦乡村振兴主题,非常贴合当前乡村发展需求。服务面需更广更深入,要点面结合、以面为主,让服务活动能够更多惠及基层。服务形式可根据实际,采取集中服务和自行前往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服务灵活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