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经养儿防老在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几代人受这个观点影响,重男轻女、生不出男孩儿不罢休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思想进步,男女都一样的意识越来越浓。
尤其是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养育孩子物质和精神投入的要求逐渐提升,相比之下很多人认为家有女孩儿幸福指数更高。男孩儿是建行,女孩儿是招行的说法反映了一大批人的心理,认为女孩儿更贴心,更容易管理。
网上有一条视频极具代表性,北京的一位爸爸在医院陪床,自己家刚出的男宝宝无暇顾及,反而站在隔壁床前挪不开眼睛和脚步,原因是那里躺着别人家刚出生的女宝。
站着看了又看索性坐到床边看,他的妻子在视频中无奈地说:他看着人家的女儿,全身写满了羡慕。被女宝的妈妈允许可以抱一下后,这位爸爸开心地手舞足蹈,小心翼翼抱在怀里,满脸爱意。
网友评论:不知道的还以为抱着自己家孩子,如果有女儿一定是女儿奴。这位爸爸把爱女儿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也代表了很多盼着生女孩儿的家庭。
都说女孩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哪位父母会拒绝日后有一个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女儿为生活增添幸福感呢。尤其是二胎、三胎政策开放后,很多只有男孩儿的家庭终于有机会完成心愿。
二胎让一些家庭如愿凑成了“好”,也出现了很多令人羡慕的“双女家庭”。可孩子大了终归要有自己的家庭,现在二胎政策下的孩子20年后大部分都已成家立业,那些人人羡慕的“双女户”还会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吗?分析3个现实问题,也许会颠覆现在的认知。
到了婚嫁年龄结婚生子是必然的,女儿都会嫁人,这意味着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如果距离近节假日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一旦嫁到外地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忙碌的工作,家庭、孩子的牵绊,往往是心有余力不足,父母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也只有在电话或视频里。此时父母感情无所寄托,因为女儿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加上距离使她身不由己。
如果是儿子的话心理就有些差异,有的儿子和父母同住或者在一个城市,老人可以帮着照料孩子,他们内心不会失落和孤独。即便儿子在外地工作,老人感情上是有寄托的,因为父母这里永远是他的家,对于女儿来说娘家就如过客,归期不定。
深受不同年龄段热捧的电视剧《父母爱情》有一集,老年江德福和安杰夫妻俩上街买东西,回家的路上遇到女儿,打了招呼后,女儿一句回家啦再见,却径直和老两口走不同方向,出嫁的女儿回的是自己的小家。
江德福和安杰站在原地愣神许久,那表情由见到女儿的喜悦转为失落细微的变化让人揪心。江德福无奈地说:养女儿干什么啊!安杰打圆场:就当过波水节了,喜欢的又留不住。
江德福讲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让你喜欢也让你忧。在剧中他们有三男两女五个子女,面对出嫁的女儿还这么失落感慨,对于那些只有一个或两个女儿的父母来说内心感受可想而知,也许晚年生活忧大于喜。
2、养老问题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儿子养老是天经地义,而女儿出嫁后虽然可以照顾父母,往往因为要料理自己的小家,也要照顾公婆,加上距离在时间和精力上有局限性。一旦父母突发状况,未必能第一时间照顾到,如果一个或两个女儿的家庭,在女儿都出嫁后,父母养老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晚年女儿陪伴的时间有限
女儿结婚生子后,与父母距离近经常探望比较方便。对于嫁到外地的姑娘,回一趟娘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尽管现在交通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可很多不方便却是现实,孕期不方便回,孩子小的时候更经不起路途周折,这样一算从结婚也许一两年后才能再次与父母团聚。
孩子上学了也只有寒暑假有时间,往往很多孩子假期都要上课外班,回家探望父母也是来去匆匆。
电视上就有一则新闻让人感慨,一位山东远嫁内蒙古的姑娘,由于距离远交通不便,加上要料理家庭照顾孩子、公婆,竟然5年都没有机会回娘家,这就是现实问题。每一个子女都希望经常陪伴父母,但是身不由己,出嫁的姑娘陪伴父母的时间更是有限。
人们之所以羡慕“双女家庭”,必竟将一个儿子扶养长大,暂且不论扶养和教育的经济支出和精力付出,仅仅以后他成家立业的投入并不是一般家庭能轻松应对的。
但是,父母养育子女一定不会计较付出和支出,爱和生命的延续才是根本。现在人们在思想上都认同“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家庭对女儿的付出和培养并不比男孩子逊色。
碎碎念:
子女们生活得好,是为人父母最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事。不管是儿子还是出嫁的女儿,知养育之恩,体谅父母不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多一些陪伴和关爱,无论身在何方也将是父母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