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苏州的故事里
总是少不了小桥流水、烟雨朦朦
少不了悠悠小船穿梭于阡陌河道之间
也少不了运河上的白帆飘飘
所以,苏州的桥总是充满古朴盈然
散落在这密布的水网之中
向我们诉说着历史洪荒故事......
古桥的美总是伴随着独特的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曾经在天庭有一位仙女
动了凡心想要下界游玩
听说人间有个姑苏城
钟灵毓秀、繁荣富庶,就如天堂一样
当她驾着祥云来到澹台湖上时
看到的却是白浪滚滚、船只将覆
湖中帆船聚集着南来北往的过客
此时陷入沉船危机
他们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仙女动了恻隐之心
便解下了腰间玉带,抛向了湖中
玉带在风中飘飘荡荡
落到湖上,便化为一座五十三孔的石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
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
位于玳玳河水道之上
傍京杭运河西侧,终至澹台湖
桥梁全长316.8米,桥孔53孔
当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了建造这座桥
带头将自己的宝带捐了出来
宝带桥因此而得名
宝带桥的建造,确保了漕运的畅通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洪涝的发生
也为寻常百姓留下了“宝带串月”的景观
被百姓誉为古代吴地的民心工程
斑驳的石板路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古桥承接过多少的脚印
抚摩过多少载的春秋
它见证了各朝各代
从繁荣昌盛到日薄西山
流译过南北风情
同样的,它也历经了很多磨难与不幸
在1863年因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
镇压太平军,拆去宝带桥中间大孔
酿成南面26孔连续倒塌的惨状
1937年抗战初期,南端6孔又被日军炸毁
满目疮痍,直至1956年才修复完整
它疼了,从不言说
它累了,仍然坚挺
但当它塌了,只能静静地等待
自唐元和年间建成的四百多年间
宝带桥经历了宋、元、明、清五次的重建重修
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雨飘摇
依然静卧在大运河之畔
如明珠散落在长河
沉积着古老的吴地文化和运河文化
承载着运河的千载过往
是大运河千年历史的缩影
记录着岁月的繁华昌盛与沧桑变化
虽说宝带桥历经了千年风吹雨打
依然“风韵犹存”
但是
岁月终归是在它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桥体北侧的桥埠砂石垫层已被河水侵蚀
部分铺装石板下陷
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桥北堍的青石塔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
已经出现表面老化、塔身倾斜的情况
亟须加强防护
在今年年初
苏州市启动了“运河十景”品牌建设
宝带桥作为十景之一被列入建设规划
相关部门秉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对宝带桥进行了修整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整
宝带桥已于五月下旬开放
“长桥卧波”的盛景回来了
“虹垂环锁云低岸,烟冻长堤水拍桥”
湖边杨柳,枝条轻垂
漫步于宝带桥上
遥望长长的青石路
浓厚的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
踩着脚下充满沧桑的青石板
望着那船只如梭、一片繁忙的大运河
眼前蒙蒙胧胧地浮现出
纤夫匍伏桥面、躯身拉纤的身影
桥上块块光溜的石板
是他们百纳鞋底所磨就
千年之前
江南粮仓,从这些身影后边流向宫廷
桥上隐隐浮现的栏柱
桥头斑驳的石亭
留下了无数江南才子赶考停歇的足迹
留下了陆游奔赴沈园的匆匆步履
两端的石狮深情对望,一眼千年
看尽桑田沧海、人间烟火
摇晃着无声的叹息
人事有代谢
千古风流今何在
唯有宝带桥仍旧矗立大运河之畔
诉说着天地沧桑
岁月荏苒,时光不再
帆船退出了时代舞台
船工们也不再需要拉纤
同时宝带桥也失去了它相应的货运价值
在夜色中已经变得黯淡
但是作为世界遗产
作为我国古代桥梁建造的杰作
它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江南文化
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终将永载史册
你们心中的宝带桥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