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延时摄影通常应用在拍摄城市风光、自然风景、天文现象、城市生活、建筑制造、生物演变等题材上。
设备
特效镜、相机、三脚架、相机间隔拍摄功能或外部定时器(快门线)、ND镜、渐变镜
拍摄技巧:
1、M档稳定曝光量,风光调整至无穷远,不能够确定曝光是否完全准确,就让画面保持一点点欠曝,让高光部分得以完整的保留
2、设置INTVL选项(永诺MC-36b),确定每次拍摄的间隔时间
3、城市白天的车流和行人时,间隔时间设置为1秒,机身设置快门速度在1秒以内。拍摄城市夜晚的车流时,间隔时间设置为2秒到5秒之间,机身设置快门速度为间隔时间减1
4、拍摄花开,时间间隔为半小时,共计拍摄144个画幅。花蕾的开放约需3天3夜,即72小时。144画幅按正常频率放映(每秒24幅),在6秒钟之内,重现3天3夜的开花过程。
5、时间间隔数据参考:快速移动的云层:1-2秒;缓慢移动的云层:5-10秒;地面上影子的轨迹:10-20秒;空中太阳的轨迹:20-30秒;夜空星星的轨迹:10-60秒;日落的轨迹:1-2秒;城市中的人群:1-2秒;植物的生长:5-40分钟。
6、拍摄延时摄影的原则,素材照片数量一定要高于最低需求量。拍摄时长与拍摄张数计算:拍摄时长(分钟)=间隔拍摄的时间(秒)×24×最终想要片段的时长(秒)÷60。拍摄张数=24×最终想要片段的时长(秒)。例:最终想要一段20秒的延时摄影片段,间隔拍摄时间为3秒,那么拍摄时长为:3×24×20÷60=24(分钟),拍摄张数为:20×24=480张。
7、旋转拍摄时,比如拍摄城市的楼群,要在画面中寻找一座建筑物作为中心点,可以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后面不论你旋转到哪个角度拍摄,这个建筑物在照片中的位置适中不变。这样我们在后期剪辑成视频之后,画面就有一个连续的围绕的中心。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永远是一个“匀速运动”,不会加速,不会倒流,伴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换的日常光景,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活在这样被思维定式了的世界里,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人感到厌倦,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希望,其实改变这样的现状很简单,如果时间能够改变它流动的速度,换个节奏,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许就是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的世界。
那么究竟怎么在拍摄中实现延时的效果呢?方法大致有两种,最简单的可以用后期剪辑软件或者特效软件通过丢帧的方法实现,但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拍几个小时的视频,如果通过丢帧实现延时效果,最后转换为几十分钟的片段,那么被丢掉的帧就要比最后留下的多得多。如果要实现更高速的画面运动,这种浪费无疑将会被更加扩大。
这个时候第二种方法便显示其优势了,这种方法就是间隔一定时间记录一帧,这也是最贴近延时本来意义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当前大致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是借助摄像机来实现,现在许多摄像机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通过机内设置让cmos每间隔一定时间记录一帧的画面,从而既不浪费拍摄的影像,又可以实现延时的效果。而另外一种则是借助数码相机来实现,数码相机拍摄延时摄影相对于摄像机来说则显得简单的多,相机只要有一根定时快门线就可以让自动以一定的间隔时间拍摄一定张数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以图片序列的形式导入到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中就可以变成一段照片级高画质的视频。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摄像机直接录制延时片段相对而言更方便,而且对于电脑的配置要求也没有处理照片序列要求的那么高,但对于狂热迷恋摄影的朋友们,对于作品的画质要求相当的高。但是专业级摄像机的价格可不那么平易近人,低端的摄像机录出来的画质实在难以满足我们的眼球,一部无法让作者感到满意的作品又怎么能激发出作者的创作欲?更别提用它来打动观众了。高档摄像机的画质虽然令我们满意,但其价格也不是我们这些草民能够承受的起的,动辄十万八万甚至数十万的天价让我们不禁悔恨没有出身豪门。
这种时候用单反相机拍摄延时作品的优势就远远掩盖住它的劣势了,全画幅的机身加上几只不错的镜头价格通常不会超过4万,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器材是现成摆在面前的,因此拍摄成本低很多,此外现在相机的像素开始纷纷迈入2000万像素的大关,也就是说把拍到的图片序列加以裁切完全可以得到4K照片级画质的作品,而且付出的成本远低于购买十多万的摄像机,更何况单反来拍摄延时作品可以利用上摄影师现有的照片调色技术来完成视频调色,相机的raw格式文件也使其后期余地相当的大,全画幅单反强悍的高感能使拍摄夜空变的游刃有余,以上这些决定性的优点让相机拍摄延时作品变成当今世界最主流的方法,我们自然也顺理成章的选择了利用相机来实现延时摄影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