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通过各项党史活动,激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能做到这点的人,屈指可数,堪称国之功臣。但有一个“90后”,他被称为中华拓荒人,他何止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更是用毕生精力播种,把论文种在祖国大地上,这个人就是打动无数人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这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悲痛的日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走了?一点征兆都没有,好好的袁老怎么就突然走了呢?这不可能…他还有梦没有实现呢?袁老曾在电影中出演自己,用英语阐述自己的两个梦,说起这两个梦,袁老露出幸福的微笑:一是禾下乘凉梦,梦见了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袁老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实现世界人民不再挨饿。实质上这两个梦就是杂交水稻高产梦,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是袁老的毕生追求。
为了这个伟大的梦,袁老从未退休过,即便已经91岁高龄,袁老还坚持战斗在杂交稻产业基地里,他一辈子都在田地里研究劳作,和庄稼融为一体。袁老坚信发展杂交水稻事业必须和土地密切合作,二者合一。他曾对博士生说:“我培养你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你必须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电脑是很重要,但电脑里是种不出来水稻的”。这些朴实的话语写出了真实的袁隆平院士,这是真正的农田院士,举世无双。
5月9日,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专家组选取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打谷,汇总,再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在全世界面临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不仅是不能接受的事实,更是国家之损,世界之殇!
在当代,袁老应是最值得敬佩的老人之一,他常说:“一个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国家战略,袁老毕生奋斗,倾尽所能,创造了“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袁老逝世后,全国各地很多人停下手里的工作,远赴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不能前往的人大多都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