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这个名字除了咱们安徽,可能对于外省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名。
不过,常坐京沪高铁的朋友肯定对此非常熟悉,京沪高铁南下跨过淮河后的第一个大站便是蚌埠南站。今天的蚌埠是安徽省内C号牌照的持有者,能坐拥省内第三块车牌,蚌埠在安徽省的地位可见一斑,想必在当年分车牌号的时候也是相当有实力的。
蚌埠区位
不过,在19世纪末的时候,蚌埠这个地方不是县城所在地,更不是府城所在地,蚌埠只是凤阳县下面的小集镇或者说小村落,地如其名,这里可能只是一个卖河蚌的码头集市,甚至还不是一个镇。能够从一个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今日安徽省的重要地级市,蚌埠也算是不小的逆袭了。给蚌埠带来逆袭的,正是京沪高铁的前辈——京沪铁路。
说到修铁路带来的运气,全国能跟蚌埠比的城市一只手数的过来。清末,政府准备修筑津浦铁路(即后来的京沪铁路)。原本规划铁路由北向南跨越淮河后,从凤阳县城穿过。当时的凤阳县城是凤阳府的府城,也是当年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有明朝的皇城修建。不过到了清朝那都是前朝旧事了,尽管如此,凤阳在清末也是皖北最重要的县府之一。据说也是因为这些原因,铁路的修建受到了凤阳当地百姓的抵制,他们认为凤阳作为前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风水极佳,而修建铁路会破坏风水。铁路修建一时遭遇停顿。
蚌埠与凤阳和怀远的位置
修路官员与当地百姓商讨无果之下,凤阳县西侧的怀远县士绅倒是认为修铁路能致富,主动要求铁路从怀远县路过,于是修路工程师前往怀远进行可行性勘测。结果发现怀远县坐落着荆山和涂山, 这一带淮河河道宽阔,水流湍急,以当时的筑路修桥技术比较困难,于是作罢。
后来,在东返凤阳的途中,工程师们发现,在凤阳与怀远之间的蚌埠一带,河道较为狭窄,水流也较为缓慢,并且经过勘测,这里的河底岩石坚固,与蚌埠的小南山为一体,较为适合修筑跨淮河大桥。就这样,铁路理所应当地走了“蚌埠路线”。其实,处于凤阳县和怀远县之间的蚌埠离这两个县城都不到20公里,非常之近,京沪铁路取道蚌埠也算是对凤阳和怀远同时的照顾。
路线既定,几日后,各路官员、工程师、筑路工人纷纷云集小蚌埠开始勘测、规划、筑路施工。机敏的商人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纷纷来到蚌埠开起了饭店、宾馆、商铺、各式娱乐场所,后来还有了银行。渐渐地,这个蚌埠小集市一跃成为人口数万的城市。1911年九月和十月,津浦铁路南段和北段先后通车。
蚌埠南站
铁路修通后,蚌埠成了铁路与淮河交汇的要冲。铁路在这里设站、火车在这里维修、货物在这里中转、人群在这里汇集。蚌埠在工商业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安徽建省较晚,省内一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核心省会城市,因此,在民国时期,安徽省的省会几度搬迁。北洋政府时期,安徽省军政机关一度从安庆迁往铁路通达性更高的蚌埠,蚌埠在此时风光无限,扮演着安徽实际省会的角色。
1938年,凤阳县城由原凤阳府城迁至蚌埠。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蚌埠没能成为安徽省会,因为位置居中,修筑道路更为便捷的合肥大平原更加理所应当地成为省会。不过,这并不影响蚌埠的继续发展。21世纪,当国家修建京沪高铁之时,蚌埠再次成为京沪高铁跨淮河的首选之地,成为这条南北干线的重要节点。
蚌埠市区-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今天,蚌埠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铁路、淮南铁路在蚌埠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尽管没能像石家庄一样从一个村庄彻底逆袭为一省都会,蚌埠这样原来的小集市能成为省内举足轻重的地级市,和国家重要的交通节点,也是不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