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读书、学习产生的知识积累,是普通人最容易积累的资本。知识资本积累的越多,人在社会上的价值也水涨船高。
对于读书,现在网上有两种论调。
第一种,是读书不如去做生意,社会很多都是读书好的给读不好的打工。
第二种正好相反。读书资源是要尽一切力量争取的,君不见学区房之争难于上青天。北京海淀学区房虽老破小,但家长豪掷几百万投资个伸不开腿的学区房,为孩子争取好学校的录取名额。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相反的言论和现象?应该相信哪一种?
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半个世纪前就给出了答案:读书受教育是大众积累文化资本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它是可以有效改善我们的生存现状的。
布迪厄把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大致归为三类,经济资本(financi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这三种类型的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受的教育就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文化资本可以转移成为经济资本或者社会资本。
对于普通人而言,文化资本是三种资本中最容易积累的,并且文化资本和其余两种资本又可以相互转化。
而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很难染指。赚钱难,做生意难,结交上流难,找关系难。但是接受教育相对容易,而且肯投入资金和时间,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回报。
文化资本的积累途径比其余两种也都更具公平性。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依赖于背景,在任何社会都如此。所以网上有人发问:“靠几代人积累的背景和财富,凭什么不如你寒窗苦读几十年”。这个就是典型的文化资本超越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情况。
放眼宏观,国家也在从低到高提供全民教育, 为贫困阶级的学生提供贷款或助学金,帮助大多数人积累文化资本。同时,一旦有破坏正常文化资本积累的事件爆出,比如近期的顶替学籍参加高考,玩弄教育公平,整个媒体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一直揪着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保证每个人文化资本积累的公平性。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努力多读书”不是一句鸡汤?
因为通过读书、学习,进而积累文化资本是普罗大众积累财富有且仅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