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二三十岁的年轻夫妻,如果没有父母帮衬,别说养孩子,我们有趣的灵魂和美好的皮囊有多少是靠父母的时间、金钱、资源堆砌起来的呢?各种二代的财富累积和资本裂变离我们都很远,但是普通人家孩子从读书就业结婚,有车有房,背后有多少不是父母的老本堆砌出来的“足够好”的门槛决定了日后的起点。
除了极端案例,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面,那些帮着带娃,或出钱或出力的父母和公婆,毕竟还是绝大多数。
如果年轻人是既得利益者,又受父母养育,又得父母恩惠,那么当上一代的习惯和观念无法接受,又怎么能有资格叉着腰颐指气使的批评老人世俗、陈旧、腐朽呢?
讲真,多少年轻人自己都无法独立带24小时孩子、自己一个星期独居都不能生活自理.....一边啃老一边差评,戏不要太多。
对父母温和一些、心存感激、求同存异,其实没有那么难。毕竟,一把岁数了,是旅行不好玩?是电视剧不好看?还是广场舞不好跳?又出钱又出力的关心晚辈,晚辈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真心是有点说不过去。
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边界感。边界感的前提是:足够独立。轻松的今日,是别人艰辛的昨日堆砌的。不管是父母、夫妻、事业、亲子,任何一种关系的经营都需要付出,如果付出最多的不是你,那一定是别人承担了。
如果你觉得生活轻松,那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隔代最重要的是“合作”,要么不借力,要么会合力,对父母的考验在于,沟通、理解、空间和放下一部分的控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