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三银四”招聘季,春招市场带动了考证热潮,但事实证明,有的证“一纸千金”,有的证形同废纸。日前,云南勐腊县委宣传部通报“事业单位教师招聘现假证疑云”事件调查情况,认定涉事人持有的“健美指导员专业人才技能证书”不具有真实有效性,取消其本次应聘资格。
此次事件中,举报人为证明涉事人的证书为假,从网上购买了与其假证格式和发证单位完全相同的假证。这一有力证据推动当地彻查此事,将滥竽充数者拒之门外,维护了竞争公平和就业公平。这样的结果固然令人欣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考证江湖”种种乱象。
关于证件造假,媒体近期多有报道:各类“营养师”名目繁多、发证机构不一,在“零难度、轻松备考、精准押题”的宣传下,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反倒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环。网络平台上,围绕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所描述的“钱景”令人心动,“收入丰厚,一人养全家”。业内人士坦言,即使考证是为了挂靠“躺赚”,但在现今国家严厉打击证书挂靠的情况下,付出大量精力考的证很可能落得压箱底的命运。娱乐市场上,明星光环吸引不少年轻人高价报考经纪人资格证,以为拿到这个证就能陪伴在明星身边“出谋划策”,实际上这个证并非从业的硬性要求。
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在校生、职场人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证,不少人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考证陷阱。考证乱象存在已久,相关部门近几年也花了大力气整治,其中最有力的举措是陆续取消数百项职业资格许可。其实,有些工种没必要持证上岗,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都会对其作出评价,就业市场自会实现优胜劣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严重变味,名不副实,反而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是遏制权力寻租和考证乱象的釜底抽薪之举。
应当承认,仅仅靠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许可不足以整治考证乱象。不必要的证取消了,但求职者通过考证增加求职筹码的心理没有改变。不少求职者对国家政策、行业情况没有太多了解,培训机构夸大宣传、自设名目、抬高价格、贩卖假证等种种花招,也让求职者防不胜防,有的人干脆“知假买假”。前述“事业单位教师招聘现假证疑云”事件就是一个警示——如果有关部门认假为真,让假证通行无阻,就是对假证产业链的变相支持。大数据时代,鉴别一张证件的真假并非难事,有关部门必须增强主动履职意识,健全招聘审验机制,提升识假打假能力,用积极作为和有效手段铲除假证。
大学生、职场人考证也要保持理性。证书在精不在多,那些来历不明、花钱就能得的证书,非但不能给求职加分,反而会花钱买闹心。说到底,过硬的执业能力、高尚的执业操守才是核心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