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的作品,总是把“情”字阐述的出类拔萃。别看这一小寸的方块字,是很需要功夫的。从《甜蜜蜜》里的爱情,到《中国合伙人》里的友情,再到《亲爱的》里的亲情,继而到今天《夺冠》里的爱国情。他真是收放自如,拿捏得当。
看完《夺冠》,感慨于北上的香港导演,拍内地现实主义题材这类电影的艰难。对他们来说,这门差事,不是特别容易。因为一边要迎合观众,一边要遵照官方,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遵循历史真相。在某种境遇下,我们隐约的感受到《夺冠》像是一位先天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即便动作有些僵硬和别扭,但并不影响整体观感。陈可辛导演在被束缚住手脚的状态下,依然较好的写完了这篇带着主旋律的“命题作文”。
— 人物塑造可圈可点
演虚拟或者无确切形象考证的人物,很简单。像叶问、黄飞鸿这类,怎么演,怎么像。但演有具体形象或者在世的人,很难。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的拿来比较,尤其是还健在的人,更是如此。
巩俐扮演郎平,把活人演的更“活”了。其气质无与伦比。他刻意模仿郎平在生活中和赛场上的一举一动,连推眼镜、拿笔、竖大拇指都惟妙惟肖。眼神、面部表情,把郎平的个性一展无遗。巩俐的演技无需赘言,这部片子既有她演技的加持,又有剧情设置的对焦,以至于把个体形象无限制放大,不知道这得失该如何评价?《郎平传》的吐槽,想必也是物极必反的最佳案例。
黄渤扮演的陈忠和,虽然人物稍显扁平化,但看完之后,真没有感觉是在丑化这位功勋教练。名字匿名化,但明白人一眼便知,并不影响他的丰功伟绩和江湖地位,他与郎平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的变化,从亦师亦友到亦敌亦友再到一生好友,彼此都在相互成就,只不过一个是在聚光灯下,一个是在普通光源下。我们从中看出一代人对中国女排的无私热爱和倾心奉献。
吴刚扮演的袁伟民,让人印象深刻。他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但目光坚毅、神情严肃。温情与无情,良师和益友,化作一坛,让人充满力量。
白浪饰演青年郎平,她传承了母亲衣钵,不服输的拼劲,鲜活的演绎了作为运动员的郎平,不为人知的一面。
女排姑娘们的倾情演出,本色自然。比赛时的全情投入,赛场外的真情流露,不需要刻意去“演”,这就是她们的自我表达。里约奥运会中巴对决前夕,女排姑娘们围坐一起敞开心扉,吐露心声,都是源自于她们过往的真情实感。尤其是朱婷看着朗导发来的鼓励短信,独自在墙角哭泣,想必这种感觉,不必酝酿就可以喷薄而出。
— 女排精神与时代信仰的互现
记录一段历史,一点也不难,难得是借历史之口,掀起时代汹涌的潮流。想要让不同年代的人对同一段历史产生共鸣,那才是永恒话题的应有之义。
看完《夺冠》,不流泪,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充分说明,对这部带有鲜明主旋律的电影,彼此之间是有共鸣的。导演将抽象而宏观的家国情怀落到实处,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种有力的载体便是“女排精神”。一股不服输的劲、对胜利的极度渴望、对坚持的完美阐释、对拼搏的无懈追求……
三段式的时间轴,对于第一段,在维度上,显然更让人心动。无论是细节的把握、感情的细腻度还是唤醒记忆上,史无前例。结束十年WG,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体育的胜利来扫除长时间沉积的阴霾。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女排这里找到了安放。
时代在变迁,如今,我们达到了历史的高度,还需要女排精神吗?
受新冠疫情影响,想必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国人都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这部影片来的正是时候。
它让我们知道,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每个时代拼搏奋起永不言弃的信仰不应该变。这亦是在女排精神的映照下,一代甚至几代人之间从记忆、失意、眼泪中提炼出来的最精华的内核。
— 叙事手段的高明
大众对于中国女排的感情已经全然超过体育本身,它跟整个社会、全民期待有关。导演等创作人员比谁都清楚这点。所以,要在2个小时左右讲完跨度近四十年,人物上百个,这种规模宏大的叙事结构,如何取舍,很考验人。把目光聚焦到三个时间节点,起承转合,应运而生。
电影拍了三场比赛:1981年大阪世锦赛中日对决、2008年北京奥运中美对决、2016年中巴对决,三场比赛胜-负-胜。完美的关照了中国女排的跌宕起伏,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形成一个闭环。
这种手法比较专注于大场面,自然会顾此失彼。尤其是中间段,稍显遗憾。不过,还是可以接受。陈可辛导演不仅呈现出了队员训练的艰辛,还旗帜鲜明的道出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一主题上来。
值得注意的细节:肯定了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我们以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人的精神境界、爱国心、拼搏、毅力……但在巴西奥运会上,我们对巴西一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了特写。正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找到了对手的漏洞,实现了绝地反击。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体育在精神之外,也在逐渐转向科技的助力,说明体育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精神意志的竞争。我们敢于把这种科技实力展现出来,这亦是大国逐渐内心自信和崛起的标志。
总之,这部电影,年轻一代或许很多是冲着李现去的,但我们父母辈的这代人,中国女排俨然成了一种符号,那是他们共同的时代记忆。看到片中的画面,他们感动的流泪,不仅仅是为女排精神,也是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时间。那个纯真的年代,每个人会心的笑,几百号人会围着一个黑白电视机共同悲喜……
《夺冠》在戏剧化的冲突上,虽不完美,但考虑到不能太多篡改历史这一基本层面,瑕不掩瑜。
如果你眼睛干涩,很久没流泪了,不妨走进电影院,你的双眼一定会被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