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从靠天吃饭到产业脱贫,变的不仅是农村的经济、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也是听天由命向自力更生转变的观念。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不变”的支撑。这种“不变”就是共产党人服务为民的信念,是基层干部扎根一线的情怀,更是千千万追梦人的拼搏底色。
基层干部应始终坚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理想信念,保持干实事的初心情怀,深入基层、履职尽责,以民为本,解决群众“燃眉”之事,不断拉近干群关系。怀揣一颗真心,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走家串户查找穷根,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条件。与此同时,在扶贫中也重视扶技,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开设各种技能培训班,提升群众的生产发展水平。诸如此类,看似件件皆小事,可件件也都是群众心上事,一连串雪中送炭的实质性帮扶拉近了村民和工作队的距离,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更是为村容村貌的改善和乡风文明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实现乡村的真正转变,实现脱贫致富梦,除了坚守初心,坚持实干导向,也需要坚持以增产增效增收,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作为长远发展的目标。
农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经济条件的改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提高群众收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发展的核心,亦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仅发展传统产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依托当地特色产业的同时,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进行深加工,并将文化故事融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销路,提升收入。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乡村人口流失的问题,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反哺乡村自身,增加乡村的活力,从而真正找到穷根、治好穷病、摘掉穷帽。
不变成就了乡村的改变,但脱贫致富的背后,是基层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实践。“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驻村帮扶的首要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正如“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同志一样,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初心不动摇,带领村委班子不断开展学习先进农业知识,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数十项,推广的林业技术更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可以说,万亩荒地变绿洲,万千贫困人口变富裕,正是依靠李保国同志为首的基层干部们扎实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和坚持不懈的实践啊!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这迅猛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主动求变以更好的适应时代,但更要坚持不变,坚守初心、坚定梦想、一心为民,才能够绘就出“全民奔小康”的蓝图,兑现“一个都不掉队”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