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求关注
“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是忽略的,或者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回应方式。父母很忙或者自身情绪不稳定,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需要。
此时,孩子往往以为只有得到关注,自己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才有归属感。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不遵守规则、不上学、作业拖拉、打架、抑郁、自伤等。
事实上,他们只是渴望被认真对待一回。
在被剥夺一些事情之后孩子会表现出不满,会感觉父母不再爱自己了,比如,孩子想喝果汁,父母却给牛奶;孩子哭想大便,父母却以为是饿了给吃的;不让孩子看电视等。这些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理
2.获取权利
“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人之间常用的沟通句式是“应该”和“必须”,惯常的态度是批评和指责,家庭的规则是不允许犯错,更不允许出现软弱、无能和失败。这样的家庭,只有胜利者才有说话和生存的机会。有问题的孩子,常常是在寻求权利平衡。他们只是渴望被温柔地对待一回。
比如有些家庭,孩子出现情绪异常,不愿意吃饭,导致营养不良,父母却并不认为是心理问题,只是一味的逼迫进食,而只有当孩子扬言要自杀时才看心理医生。
3.报复行为
“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庭中缺乏温情,彼此之间冷漠寡淡,甚至会有虐待行为。父母错误地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是将孩子物化为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的工具(人被物化)。父母认为很爱孩子,可是孩子感受到不信任、不满意和被嫌弃,孩子以为父母爱的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孩子愤怒的是,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得不到认可。既然得不到认可,那就不用努力了,不良行为至少能父母也不好过。
4.自暴自弃
“我觉得不可能有所归属,我选择放弃。”
当孩子使用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常常会放弃,放弃从父母和他人那里获得关注和平衡权利的机会。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有价值和意义,会选择自暴自弃,厌学或拒学、违反犯罪、吸毒或网络成瘾、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甚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