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几起发生在幼儿园的虐童事件曝光,很多老母亲们都对幼儿园产生了防备。也经常会问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怎样,可奈何我们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支支吾吾半天也叙述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久而久之老母亲们失去了耐心,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表达,可这样的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可我们身为母亲竟然还傻乎乎的被蒙在鼓里。
近日许多昆明市市民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一条名为曝光某某幼儿园的消息。消息中还附上了一段视频,点开视频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一家幼儿园里,一名老师模样的女子对着一个小男孩不断的打骂,孩子的哭泣声音充斥着整段视频,许多家长看完视频之后,都为男孩的遭遇感到心疼,也对这位打孩子女子的行为感到愤怒,孩子究竟犯了多大的错,竟然被如此对待?
带着广大市民的疑问,昆明市某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涉事幼儿园,记者通过对话该幼儿园的园长得知,该名女子确为孩子的老师。园长解释说事发当日由于被打孩子不好好吃饭,老师生气教育了孩子两句,没想到孩子来了脾气,想要脱鞋发泄心中的不满,老师着急帮这个孩子穿鞋子,而孩子不穿,气急之下才打了孩子。
记者也采访了挨打孩子的母亲也就是这个打孩子视频的发布者。据这位母亲讲述,对于女老师的理由她不能接受,孩子不听话可以引导,这样对孩子下狠手根本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做的事情。
视频中挨打孩子的母亲还告诉记者,视频是这所幼儿园里的一位已经的离职的老师,偷偷发给她的,当她看到视频的时候,距离孩子挨打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孩子每次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闹,已经对幼儿园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近些年幼儿园虐童事件频繁发生,老母亲们每每把孩子送入幼儿园里,心都狠狠都揪起,就怕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委屈。
接孩子放学以后,不得不追着孩子问这问那,可是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表达能力根本就达不到完整叙述某个事件的程度,问多了孩子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所以想要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怎样,家长的问话就得有点技巧。
掌握“望闻问切”四大法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父母轻松了然于胸。
1、 望——看见孩子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当成年人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微笑来影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这种可以利用表情隐藏真实情绪的做法被称为表情控制。
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就是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有相关机构做过一个名为“失望的礼物”的研究,他们找来三个盒子,在每个盒子里,依次放入孩子不感兴趣的礼物、孩子喜欢的礼物和不放礼物,实验者要求孩子每打开一个盒子就抬头看向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孩子的面部表情。研究人员发现,2-3岁的孩子虽然表情管理的不好,但是她们已经开始试图用微笑来掩盖内心的情绪了。
既然孩子的表情不可全信,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的心情呢?
这就需要家长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或者莫名的哭泣的时候,正是他们内心的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提起注意了。
2、 闻——听孩子的话外音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四岁的女孩问妈妈: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帮忙么?这位妈妈当时比较忙,就草草的回复可以,然而这个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竟然遭人猥亵了,猥亵孩子的男人所找的理由就是:你能躺在床上,帮叔叔个忙么?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出某些话,家长需要认真思考孩子每句话背后的动机,比如,当孩子试探性的问:明天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么?家长不要立刻否定孩子,要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然后根据孩子的话来判断,幼儿园里是否有让他感到不开心的事情。
3、 问——问具体的问题
很多家长在接孩子放学以后,都会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里过的怎样?这样覆盖层面比较广的问题,对于没有抽象思维概念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回答。
因此很多孩子都会用“嗯”来回应,从这个简单的字我们无法判断出孩子到底在幼儿园过的如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克莱尔·霍西为广大父母提出来一个“12分钟问话”建议,他建议父母每天最好能够抽出12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有目的、有准备的问孩子一些细节化的问题。
比如通过问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做了什么游戏?”可以知道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情况。问“今天在学校里有没有拉臭臭”,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不是放松的。
4、 切——和孩子进行角色切换
李玫瑾教授说过:
当我们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切换。
放学回到家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角色切换的方式复盘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而家长扮演孩子,然后故意表现出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做游戏、上课不认真等行为,观察孩子的应对方法,因为孩子所做出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模拟老师的行为。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人生中所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如果初期体验不佳,那会对孩子一生都产生影响。
我们鼓励家长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状态,并不是说要家长完全帮孩子规避风险,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在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后,及时为孩子做心理疏导,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