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零售百货公司高岛屋发布公告称,由于得到了物业业主公司的支持以及上海市和长宁区相关部门的协助,重拾信心继续经营,因此将在8月25日以后继续正常经营。
此前,6月24日,上海高岛屋在其官网发布了终止营业通知,称上海高岛屋将于2019年8月25日终止营业。
高岛屋称,上海高岛屋今日(8月23日)起将重新启程,致力于实现更加优质百货店的目标,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高岛屋为何在中国经营不下去?主要是以下这些原因:
1. 跟不上零售变化的步伐
高岛屋是日本最大最高端的百货公司,具有180多年历史,在国内拥有20余家连锁店。前两年,日本桥高岛屋新馆开业,开启了高岛屋“去百货化”的转型之路,这个老牌百货以全新的都市型购物中心——「日本桥高岛屋S.C.」登场。
不过,大胆革新之路并没有在中国实现。自开业以来,上海高岛屋在2014年、2016年分别有过两次较大的调整,主要动作包括增加餐饮、儿童早教的业态比例、新增日本馆、杂货区、新鲜市集超市等自营品牌。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困境,不同于其他百货引入体验业态、购物中心化的经营策略,上海高岛屋的改变幅度较小,尤其是在服饰箱包、珠宝首饰等零售方面的布局几乎没有太多改变。赢商网在现场看到,高岛屋1-6楼还是以传统零售为主,且大多数品牌知名度不高,价格却都不低。
第一太平戴维斯策略顾问部高级经理李寒认为,应对国内不断变化的零售市场,进入中国近7年的高岛屋明显跟不上节奏,采用的仍是传统百货的思维,内部品牌结构单一。
另外,上海高岛屋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虽然位于上海老牌的富人区——古北,但项目附近聚集了尚嘉中心、虹桥南丰城、金虹桥国际中心、百盛优客广场、汇金百货天山店、巴黎春天百货等10多个商场的新虹桥天山商圈更具规模,吸引了大部分周边消费者。赢商大数据显示,新虹桥天山商圈工作日客流约为30万人,周末客流约为27万。而高岛屋单个存在,与周边商业无法形成联动,在商圈林立的上海,单打独斗非常艰难。
2.定位摇摆 缺少特色
在日本,朋友间打交道互送礼品都喜欢去高岛屋购买,高岛屋售卖的产品包装高档凸显品质,尤其适合作为伴手礼。但是到了中国,高岛屋的定位就不太明确,从一开始进入时的定位高端,到经过调整后的下调,给人感觉摇摆不定。另外,提到高端商场,我们会想到南京西路上的恒隆广场、浦东IFC,但高岛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自身的差异化。
3. 市场营销低调 高冷不接地气
在近7年的运营中,高岛屋唯一一次引起全城关注的营销活动就是2015年举办的”樱桃小丸子”25周年中国首展,据赢商网了解,当时活动非常成功,拉动商场销售同比增长25.3%,日均客流增长14.9%。
然而整体来看,高岛屋在市场营销方面还是比较传统。表现在传播渠道上,有接近高岛屋的内部人士表示,商场主要的媒体费用都放在了传统的纸媒上,很少会投放在现在更受消费者关注的新媒体上,所以才会出现商场快要停业了仍有一部分人没听说过高岛屋的情况。在活动的举办上,如最近的第三届亚欧陶瓷艺术展等,高岛屋举办的大多数展览或活动都有些“曲高和寡”。
4. 日本管理团队“水土不服”
不同于由香港团队管理的久光百货及内地团队管理的大丸百货,高岛屋从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团队都是日本高管。面对中国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以及电子商务蓬勃的发展态势,日本管理层固守传统,对商场环境反应较慢,很难跟上市场变化。
5. 停车费成最后一根稻草
在高岛屋停业新闻出现后,很多人吐槽了商场原本7元/时的停车费于今年3月起一下子调至了15元/时,调价后便很少再开车前往,而是选择周边停车费更便宜、商品更丰富的购物中心。停车费虽然是物业方上海地产集团提价,但这也成了压垮高岛屋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立于1831年的高岛屋(Takashimaya)最初是一家织品零售商,由创始人饭田新七在日本京都设立,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2012年,高岛屋进入中国在上海古北地区开设商场,特色卖点是独家进口大量的日本产品。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上海高岛屋一家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