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地震之后,各方救援队伍迅速向震区集结,饮用水、食物、帐篷、棉被等救援物资陆续抵达灾区。
性闫世联、女性罗永志、女性秦容、男性李秀明、女性王德英、男性李良焱、女性陶仲联、男性李云龙),珙县3人(珙泉镇男性王正松,巡场镇女性李跃根、男性宋宗彬)。
今天不少市民拍摄的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流传。
社区“大喇叭”读秒、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这一地震预警系统让不少民众感到新奇,而其预警的准确性更是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记者注意到,在6.0级地震波到达成都市区之前,成都多个社区和学校响起了“地震预警”的报警声,安装在社区的扩音喇叭用倒计时的方式,向居民告知地震波即将到达的消息。
从成都高新减灾所了解到,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
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
这一系统的研发者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汶川地震后,他选择归国,专注预警系统研究。
目前,成都市已有180所学校、110个社区启用了地震预警,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预警,为群众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17日晚的宜宾长宁地震中,这些学校和社区广播及时发出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初步统计表明,地震发生时,包括成都、宜宾在内的13个开通了广播电视地震预警的地区发出电视地震预警。大陆地震预警网还通过四川公安、四川科技等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提示。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等部门和单位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也收到地震预警,及时辅助应急。
“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实现全自动警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
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同时,在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铁、地铁等领域,可通过系统紧急处置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王暾介绍,目前,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截至今年5月28日,该预警网的广播电视预警已延伸至四川省13个市州,覆盖79个区县,占四川省地震区区县的60%。
不过,王暾也反复表达自己眼下的忧虑。“只要预警网覆盖的区域范围内发生地震,都能被监测和预警,只是对预警信息能不能充分传递到老百姓,是现在我国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