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和长久之策。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在合肥广袤乡村,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近年来,合肥市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大棚蔬菜喜迎丰收
雨生百谷万物新,人间四月好风光。
走进长丰县朱巷镇羊荒村蔬菜产业园温室大棚,一串串金黄色的小番茄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去年底,羊荒村蔬菜产业园种植了一批温室大棚小番茄,今年3月初开始大量上市。羊荒村党总支书记胡小杰说,小番茄销售势头非常好,“我们这两个大棚到现在,已经卖了七八万块钱了。”
近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扶持下,羊荒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园,除了小番茄,还广泛推广龙椒和螺丝椒等特色蔬菜,变“输血”为“造血”,“内力+外力”相结合,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技术,努力开拓市场,实现大棚里的乡村振兴梦。
“今年我们主打品牌就是螺丝椒,提高农产品价值,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胡小杰说。
“虾稻轮作”兴村富民
熬过了凛冽的冬季,气温开始回升,小龙虾也进入了繁育期。在巢湖市烔炀镇新型农业家庭农场,今年第一批龙虾苗已经投放,拉开了虾稻产业“水上春耕”的序幕。
在该农场300亩虾稻轮作田里,何丽玲和丈夫王龙宏驾驶小船在水面上来回穿梭,给小龙虾喂食,“我们每天早晚各一次投喂,喂饲料和黄豆。”
3年前,巢湖启动十年禁渔,作为退捕渔民的何丽玲夫妇俩不等不靠,与当地种养能人赵社政合作尝试虾稻轮作。
通过不断摸索,何丽玲夫妇采取虾稻轮作种养模式,种植伊乐藻等水草。小龙虾的栖息地有了丰富的水草,不仅个头大,而且肉质饱满。
烔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大力推进“以稻为主、生态优先”的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繁育、养殖、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推进虾稻产业发展,合肥吸引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到虾稻产业链中来,有力带动了乡镇稻米加工厂、小型龙虾交易市场、乡村旅游和文化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脱贫致富无“鸭”力
走进位于肥西县铭传乡的合肥明航养殖有限公司孵化车间,6万只刚孵化出来的小鸭子格外闹腾,这些黄肚皮、黑脑袋的小鸭在打过疫苗、经过分拣后,就可以出售了。
经销商老杨在这里购买鸭苗有七八个年头了,“这个品种非常好,每隔四天我就来拉一趟,月收入有七八千。”
合肥明航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鸭繁育孵化、技术服务及成鸭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农牧企业。现有存栏种鸭45000只,年生产雏鸭近1700万只,年销售收入2100万元,带动200多家养鸭大户。
合肥明航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全堂介绍,公司积极与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获批了合肥市农业行业肉鸭养殖首席专家工作室,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合肥农业产业化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未来三年,合肥将重点打造粮食、蔬菜、生猪、龙虾、草莓、种子等6个百亿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设施蔬菜升级改造。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将露地蔬菜改造为设施蔬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洪/文 高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