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既能促进各方力量的“合”,也能推动长治久安的“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表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作用和价值基准。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场域,实现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当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把公平正义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行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自身有着追求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在基因,努力在乡村社会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政治氛围。有赖于民主技术创新的这一重要特征,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也就有了得以实现的现实依据和保障。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民主技术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社会公平正义,其实质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分配公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推进公平分配,保障人民可以平等共享社会发展的福利。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共价值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特征,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合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才能推动民主、法治等其他派生性社会公共价值的产生和深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