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展陈着张子清烈士使用过的一只小皮箱。这只小皮箱虽然年代久远已有破损,但走近参观的人无不被其背后的故事打动。皮箱上用以固定的36颗图钉像是主人身经百战后的累累伤痕,灯光下的淡淡光泽折射出穿越时光的坚守与传承。
上世纪20年代,张子清正是带着这个小皮箱到了广州,进入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马列理论、追求革命真理。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著名将领,从参加秋收起义,指挥部队取得多次重要战斗的胜利,到不幸中弹负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咬木取弹,再到主动留守井冈山,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张子清烈士为革命献出了28岁的青春年华,立下不朽功勋。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他为革命竭尽忠勇,是红军中的关云长”。
张子清牺牲在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道路上,这只他使用过的小皮箱却伴随了其后几代人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子清的女儿带着它在湖南益阳师范和武汉大学挑灯夜战,学习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张子清的后人依然在使用这只皮箱。他们秉承烈士遗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这只小皮箱不仅装载书籍物品,更见证了一家几代追求理想的奋斗足迹。张子清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与小皮箱一起传递给了后人。
良好家风照亮人生道路,红色基因沉淀优良品格。透过小皮箱,我们读懂先烈的精神境界,也深刻感受到家风传承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国家进步的意义所在。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史上,正是无数像张子清这样的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践行着初心与使命;也正是在红色家风的传承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血脉得以赓续、忠诚担当的过硬品格不断砥砺、报效祖国的务实行动蔚然成风。